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偏差及调适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偏差及调适方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群体所排斥的当事人除了个人品质因素外,往往还存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大学生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了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并维持焦虑,引发相应行为反应,症状很难自行缓解。因此,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方能使人际交往变得更令人满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偏差及调适方法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能被周围绝大多数的人喜欢,甚至仰慕,众人都以能和他交往而感到荣幸和愉快;而有的学生却非常不合群,总是被周围的人所嫌弃和疏远,孤零零地被排斥在群体活动圈子之外。被群体所排斥的当事人除了个人品质因素外,往往还存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并不乐观。汪雪莲等报道,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47.8%,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达32.1%,较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达15.7%,具有明显人际关系障碍者为4.4%。大学生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了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是对交往对象真实情况的委曲和错觉,反映了人在人际认知中的非理性和主观性,并且由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这种认知偏差往往不易被人觉察,但却可能严重地影响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有研究表明,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并维持焦虑,引发相应行为反应,症状很难自行缓解。

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管控,渴望自我表现,对未来生活充满理想化的追求,缺乏科学社会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水平,产生主观偏差或障碍,主要表现有六个。

(一)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凭直觉把与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作为对他人的评价,并在日后的交往中占主导印象地位,以此来决定与他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显然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是有失偏颇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只有长时间、多次数地接触、交往才能保证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二)近因效应(又称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多种刺激依次出现时,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也就是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主要评价印象,有可能掩盖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是一种片面的认知方式,考察一个人要依据综合、整体的情况,而不能只看重某一次的表现。

(三)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的一种或几种品质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掩盖其他品质或特点成为此人的最终、最主要的印象。同样,如果某人身上具备特别让人反感的特点,也会导致掩盖其他优点的强烈印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去考察他人。(www.daowen.com)

(四)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假定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感受和品质,通俗说就是“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往往会带来对方的排斥与反感,因此大学生要学会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地看待人和事。

(五)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早已形成的对认知对象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使人根据有一定倾向性的解释获取的信息,从而为客观因素带上了主观色彩。“疑邻偷斧”讲的就是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使人在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对事、对人知觉得更迅速、更有效。但也有消极作用,当条件改变了,固有定势的影响会妨碍知觉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歪曲反映。

(六)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式,又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特别是对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较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当刻板印象形成后,在知觉具体角色和个人时,便不再加以分析,把某一角色的个人归入到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因而产生偏见。克服刻板印象,首先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人们对各类人群一般特征的概括,正确性常常是相对的;其次,个人虽有与所属团体趋同的一般特征,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大学生应时时提醒自己把交往对象看成一个独特的人,以此为基础进行交往,这样才能弱化刻板印象。

应该看到,人际交往中的这类心理现象常常是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而且在心理学上也能找到与人对应的理论,但它们会为人际交往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方能使人际交往变得更令人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