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冲突解决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冲突解决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消除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与冲突。在大学生中,良好自我意识的确立,意味着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份角色与社会地位,并对这种认识有恰当而适宜的态度。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具有直接的支配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冲突解决

大学生在社会中“特殊”的地位与所属的“特殊”的人群结构,使得他们普遍有着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即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也依然未能改变这种特点,加之独生子女的特定成长历程与相应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对未来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消除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一)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作为同龄人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我有较高的积极评价,但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浓郁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中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实际与客观的评判。另一方面,社会上对当今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人文”的评价及“本科生不专,硕士不研,博士不博”的看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更趋客观。大学生回归本位,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二)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美的形象,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这是正常的,它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向着梦中的方向飞奔;但当现实我距离理想我太过遥远时,大学生便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不适甚至自暴自弃,变得平庸无为,变得无所事事,变得没有动力,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独立与依附的矛盾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第二次飞跃的“心理断乳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但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却又盼望亲人、老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无法做到人格上的真正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与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事实上,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

(四)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矛盾(www.daowen.com)

没有哪个时期比青少年时期更加渴望友情与爱情的滋养,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与归属感。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渴望着爱与友谊,渴望着交往与分享,渴望着自我价值得到实现,渴望着探讨人生的真谛,寻找人生的知己,希望成为群体中受尊敬与欢迎的人;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又受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将自己的心灵深藏起来,与同学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定距离,存在着戒备心理,不能完全敞开心扉交流与沟通思想,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缺乏知音。

(五)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仍处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而出现自信方面的偏差:自卑或自负。两者都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自负就是过高地评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的结果。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和否定,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以为自己存在着缺乏、不足与失误,因而遇事总会胆怯、心虚、逃避、退缩,缺乏独立主见。自卑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胆小怕事,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人由于瞧不起自己,也必然引起别人的轻视,让人瞧不起。

(六)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大学生情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易两极分化,或高或低,波动性大,易冲动,不易控制。但随着身心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渐渐成熟,在遇到客观问题时,既想满足自己情感的需求,又想服从于社会及他人的需求。特别是当遇到失恋等人生打击时,尽管理智上能够理解,却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在主体我与客体我分化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新的认知水平上协调统一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在大学生中,良好自我意识的确立,意味着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份角色与社会地位,并对这种认识有恰当而适宜的态度。自我意识对个体行为具有直接的支配作用。一般而言,持有较适宜的自我概念的人,在采取行为时,也往往恰当适宜,反之则往往与现实不相适应甚至发生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