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及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及功能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以来人类对自我意识都很感兴趣。因此,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反映出较强的社会制约性。自我意识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是目标的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是自我意识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及功能

一直以来人类对自我意识都很感兴趣。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自我意识的探讨主要停留在哲学的思辨领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开始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探究,法国的笛卡尔首先提出了“自我意识”的概念。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研究自我意识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90年,其著作《心理学原理》首次将自我意识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自此以后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领域里的热点和重点,心理学家们主要对概念、结构、发展因素和自我意识的发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心理学家持有多种观点。“自我”一直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学派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23年《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人格结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遵循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感觉、记忆、判断或思考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詹姆斯认为,自我意识经过儿童期那种稳定的、整体的我得以分化,出现了两个“我”。即被观察者的“我”和观察者的“我”。这种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造成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客体我和主体我的矛盾斗争。

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和区分性。

林崇德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在自我意识概念的界定问题上,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体验和调控。是一种包含了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

(二)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它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同一性能动性等特点。

1.意识性

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我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2.社会性(www.daowen.com)

自我意识既是人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又是人的心理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但自我意识不是人自然成熟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得以实现的。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反映出较强的社会制约性。

3.同一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4.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意识,不仅使人能对自我有清晰的反映,而且能统领、调控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使自我这一意识的客体转化为意识的主体。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整体认识,这种认识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并控制着个体的行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自我意识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体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

1.导向激励功能

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这会为个人将来的发展确定目标,对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个体活动的动力。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并依此做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激发起强大的动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2.自我控制功能

一个人如果有了发展目标而不付之于行动,结果就是一无所获。个体要想将来有所建树,首先要有科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有自立、自主、自信、自制的意识,并对自己偏离目标的情感和行动,加以控制和调节。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很多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并不是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是目标的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是自我意识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缺乏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的人,是一个盲动、情绪化的人,缺乏恒心与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3.内省调节功能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符合个体的“理想自我”,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找到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内省和调节就是个体成长中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要想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和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