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客观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难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定论,虽然有不少研究都发现家庭客观现实状况好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要优于家庭现实状况差的,但也有研究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更深入的研究似乎支持这一结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当这些客观因素影响到依恋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等主观因素时,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以家庭结构为例,父母离异的确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但影响的原因其实是离婚前父母持续不断的冲突造成的极其紧张的家庭气氛,父母受婚姻关系困扰导致对孩子的接纳-反应性下降,离婚后监护方要面对情感和实际生活两方面的困难,这都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监护方可能变得急躁、缺乏耐心、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从而更多地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家庭破裂往往会造成孩子焦虑、愤怒、抑郁等强烈的负性情绪,而与这些负性情绪相伴随的通常是不服管教、与人争吵等问题行为。孩子的痛苦情绪、问题行为和成人无效的教养方式相互激化,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恶劣影响。与此相反,一段冲突严重的问题关系尽早结束,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宁的家庭氛围,如果在离婚后还有一些可以帮助孩子积极适应父母离婚的因素,譬如,来自非监护方的经济和情感支持,其他的外界支持(朋友、亲属、师长等),既可以帮助监护方减轻情感和实际生活的负担,让他们有可能对孩子采用建设性的教养方式,又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那么这些孩子可以更快地适应父母离婚后的生活,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好于那些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家庭战场的孩子。
又如家庭经济状况,研究表明:在家庭贫困、冲突型家庭气氛、冷漠型教养方式和个体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见图4-1)(Shaffer,2016)。感受到经济压力的父母会变得抑郁,进而导致婚姻冲突增多,同时这也会降低他们对孩子的接纳-反应性以及在抚养孩子上的投入程度,孩子会体验到情感安全感的缺失,进而出现低自尊、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不良、抑郁、敌意以及一些问题行为。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会进一步激怒父母,或让父母感到沮丧挫败、无所适从,从而愈加冷漠或专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更加不良的影响。如果家庭经济困难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还能维持比较和谐的关系,对抚育孩子有较高的投入度,能够从亲人朋友那里获得各种支持,那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有益得多。(www.daowen.com)
图4-1 家庭贫困、家庭气氛、教养方式和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关系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