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有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一结论:家庭客观现实状况好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现实状况差的。

除了以上三种人为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些家庭客观因素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结构等。

从现有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一结论:家庭客观现实状况好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现实状况差的。例如,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经济状况差的,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心理困扰相对较多(李国强,王旭红,2009);贫困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心身症状、较低的自尊、更多的人际困扰和抑郁、焦虑情绪(王井云,2010);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心理状况越好,父母是干部、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好,父母是农民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最差,在焦虑、抑郁上尤为明显(王井云,2010);父母离异的家庭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的抑郁、敌对、强迫、躯体化、精神病性程度都要高于正常家庭和父母一方去世的大学生,而父母一方去世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没有差别(曾美英,晏宁,2008)。(www.daowen.com)

虽然多数研究结果支持上述结论,但也有少数研究得出不太一样的结果。譬如,有研究发现,父母为学历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情绪不稳定性和精神病性人格特征,而且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出两极倾向,母亲为高学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低学历的其次,中等学历的最高;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没有影响(李慧民,许波,2005)。还有研究发现,父母是否离异并未对大学生孤独、抑郁造成影响(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