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问题解析

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问题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神经症大学生中最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是神经衰弱、强迫症及恐惧症、疑病症。在休、退学病因统计中占30%~60%。本病在整个人群中以脑力劳动者发病居多,其中尤以青年学生常见。强迫症的心理异常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动物恐怖多发生于童年期,但常持续到成年期。

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问题解析

(一)神经症

大学生中最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是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在休、退学病因统计中占30%~60%。一般开始发生在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发病率升高。本病在整个人群中以脑力劳动者发病居多,其中尤以青年学生常见。此病大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活动能力减弱。

(1)神经衰弱患者的症状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①感情控制能力降低:易激动、易怒、烦躁不安,一点儿小事就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表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等。

③精神活动功能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效率降低。

④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悸、胸闷、多汗、食欲不良、易疲劳。

大学生神经衰弱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人生与社会思虑过多、家庭问题和个人感情上的挫折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在患病学生身上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程度有轻重差异,大多开始时较轻、病情反复波动,以后症状逐渐增多加重。如果及时治疗并且能正确对待,神经衰弱可以缓解或痊愈。

(2)神经衰弱的防治。防治神经衰弱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要注意劳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时应适当休息和放松,尤其大学生要学会积极性休息,如课间活动及进行一些球类活动等。

②心理治疗,基本原理是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该病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规律,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心理治疗一般分为集体和个别心理治疗。

③药物治疗,主要在病情较重及必要时使用,常用的有抗焦虑药物、镇静催眠剂和中药等。

④其他疗法,主要有体力活动疗法。体力活动能增强体质,使人精神轻松愉快,并能提高大脑皮质张力,但活动应适量,而且要坚持每天有规律地进行。针刺及其他物理疗法,如针灸、耳针、太极拳等,对神经衰弱的防治和恢复都有一定的效果。

2.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其症状特点是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能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行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紧张不安,十分痛苦。强迫症常发生于青年期。

强迫症的心理异常表现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1)强迫观念:可能表现为脑海里不自主反复呈现某种想法或某句话,而影响正常的生活;也可能表现为强迫怀疑,对自己做过的事产生怀疑而反复确认后仍不放心,如反复锁门、投信时总怀疑自己是否投入信箱等;还可能表现为强迫回忆和强迫联想,如对以前的事反复回忆而痛苦不堪,看到树就联想到森林、野兽等。

(2)强迫意向:患者常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纠缠而产生一些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如到河边就出现想跳下去的意向,拿刀时会出现砍人的意向而焦虑和苦恼。

(3)强迫行为:可能表现强迫计数,不由自主地去数台阶、脚步、楼层、电线杆等,明知无意义仍数;也可能表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还可能表现为强迫洗手、强迫洗衣等行为,这多与不洁恐怖或疾病恐怖有关。

3.恐惧症

恐惧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让人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惧症患者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有些人存在的害怕心理,即使在自己看来也是非常荒唐的,这种情况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明确的原因。有的恐惧症有其特殊经验的根源,例如小时候被小狗咬了一口,长大后就会对狗特别留神。然而更多的人小时候并没有这样的经历,也会对狗产生恐惧。

常见的恐惧症有以下几种:

(1)社交恐惧:主要是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害怕被人注意,害怕会出现脸红、发抖、出汗或行为笨拙。因此不敢与人面对面,回避与人谈话。有的患者对特殊的交往对象出现恐怖症状,如异性恐怖等。

(2)旷野恐惧:经过空旷的地方时会发生恐惧发作,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与这类情境恐惧相类似的有“闭室恐惧”,即害怕封闭的空间,如电梯间、房间等;“高空恐惧”即害怕上楼以及登高。此类恐惧症多见于15~35岁之间的女性。

(3)动物恐惧:害怕看见或接触某种动物,例如狗、猫、鼠、蛇、昆虫等。动物恐怖多发生于童年期,但常持续到成年期。

(4)疾病恐惧:患者害怕得某种疾病,如结核、肝炎、癌症。为此与人接触时戴手套或根本不敢与人接触。此外,还有利器恐惧、不洁恐惧等多种表现。

4.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甚至数年之久,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能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确定在整个人群的3%~5%之间。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状态。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伴有焦虑的患者,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甚至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可能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据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估计,约有15%的患者可能会自杀。

抑郁症是由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主要是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来说,如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严重或慢性伤病、工作学习上的挫折及经济问题等负性生活事件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

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疗法,尤其是症状明显时可以将这两种疗法合并应用。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和支持疗法,帮助病人认识或找出致病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有时比较明显,易于发现,有时则比较隐晦,不易察觉,常需要帮助患者仔细回顾与分析方能发现。总之,心理治疗是一项细致而费时的工作,医生和病人都应有耐心、有信心。药物治疗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使用得当,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临床表现为:

(1)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①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②自主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③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①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②自主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③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www.daowen.com)

④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症状看上去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大学生轻度的焦虑可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如树立信心、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充足的睡眠和调整自己的目标或期望值等。自我调节不能缓解则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6.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目前归类为躯体形式障碍中,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就医,尽管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本病男女均有发生,多在50岁以前发病,为慢性波动病程,产生主要原因如下:

(1)人格基础,孤僻、固执、内向、过分关注自身、敏感、自我中心、自恋、兴趣狭窄、胆怯、脆弱、暗示性强的人格特征可能成为疑病症发病的人格基础。

(2)社会环境因素,得知自己亲属或朋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就会怀疑自己也步其后尘。见到别人得肝癌,就会觉得肝区不适。医生的不恰当言论,过多的医学仪器检查,不必要的过分治疗,不必要的手术等都可能促进疑病观念的产生。

(3)躯体因素,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容易出现一些躯体感觉上的变化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的症状,如心悸、潮热、生殖器官的发育或萎缩等,对这类生理现象的不合理认知会促使疑病观念的产生。

(4)心理因素,有人认为此病起因于知觉和认知异常。患者的认知系统会对一些躯体感觉和变化做出不恰当的解释,导致疑病观念。

疑病症的临床表现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先占观念,认为自己患了某种或多种严重的进行性疾病或目前尚未被认识的躯体疾病。患者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的任何轻微变化,并做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定位清楚、描述清晰,如肝脏肿胀感、胃肠扭转的体验、头部充血感、咽喉部堵塞感等,有的则体验到定位不清楚、性质模糊的不适感。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背、胸部居多。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不同器官,如恶心、反酸、腹泻、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状异样,还有体臭或出汗等。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患者不相信或不接受各种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保证,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和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大部分或全部都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于明显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

疑病症的治疗一般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无法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经常与人,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发生冲突,以致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人格障碍反应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体现为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它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值得重视的是: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是可能相互转化的,严重的人格障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会发展成精神病。由于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属于少数,因而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存在人格障碍的学生一经滋事,绝非小事。大学生的人格障碍类型有如下几种。

1.偏执型

这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特点为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无足够的根据,怀疑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易产生病态嫉妒;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2.分裂型

这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特点为有特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言语怪异,并非文化程度或智力障碍所引起;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暂时性错觉、幻觉;对人冷淡,对亲戚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多单独活动、社交被动、缺乏朋友。

3.反社会型

这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特点为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如经常逃学、被学校开除、不止一次因行为不轨而停学、被拘留、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习惯性吸烟喝酒、反复偷窃、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过早有性活动、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等;不能维持持久的工作或学习,多次变换工作;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易激怒,并有攻击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如拖欠债务、不抚养小孩或不赡养父母;行为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无安排的、无目的的旅行;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使用化名,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的利益或快乐;对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

4.冲动型

这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特点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行为暴发难以自控;不能控制发怒的情绪,易与他人争吵和冲突,尤其是行为受阻或受批评指责时;情绪反复无常,不可预测,易暴发愤怒和暴力行为;做事无计划,缺乏预见性和坚持性;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可能有自伤行为。

5.表演型

这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特点为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情感体验肤浅;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和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十分关心自己是否引人注目,言行方面竭力表现自己以吸引他人;情感易变,完全按个人情感判断好坏;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

6.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特点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严格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做出决定;有不安全感,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反而容易悔恨和内疚;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

7.爆发型

爆发型人格障碍也称冲动型人格障碍,是指以情感爆发、伴有强烈的行为冲动性的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常因较小的精神刺激而突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完全不能克制。如有时患者自我伤害的冲动非常直接而明显,不但威胁说要自杀,而且为了证明,会通过抓破手腕或者其他方式伤害自己。平时情绪也易激动,喜怒无常,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8.自恋型

在希腊神话中,纳克素斯是一个英俊的青年,森林女妖爱上了他。但他迷恋上自己水中的倒影,不理睬女妖。女妖为了报复,把他变成一朵花,永远泡在水塘里,让他只能看到自己。此典故充分展示自恋型人格障碍,指自我夸大、需要他人赞扬以及缺乏共情的模式。行为模式是常幻想自己了不起、有才学、美貌;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对他人的评价很敏感,需要经常被人注意或赞美;用极端的眼光看人,不是很好,就是一无是处;很难理解别人的苦处和难处。如排长队时总要插在前面,对后面人的抗议置之不理。

9.退缩型

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敏感,始于青年期。表现的特征是对社交感觉不适,害怕负面的评价以及害羞、胆小;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不能应对,想与人来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亲近;避开或不接触重大的社交或职业活动,在社交场合因为害怕说话、行为不当或无法回答别人的问题而保持沉默;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友或知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安分守己,只愿意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总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他们很难同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10.依赖型

依赖型人格障碍其症状是极端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也很低。主要的表现为顺从和依赖的行为模式。这种患者没有别人的劝告和支持,根本不敢做出任何决定;缺乏判断能力,即使坚信别人错误,仍同意对方的意见或建议,为博取他人好感而愿意做自己不愉快或降低自己身份的事情;经常恐惧自己会被抛弃,一旦某种关系破裂,他们自己就毁灭了。有这类人格障碍的大学生常伴有抑郁。

刘某,男,二十五岁,本人不愿意求治,也拒绝承认自己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后在心理医生的耐心说服下他自述了情况。

“十八岁时,我上高中三年级,我的学习成绩相当好。平常,我虽然与人交往,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我总觉得他们嫉妒我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我,他们也常常否定对我的嫉妒,但我觉得他们说的不是真话,是在为自己辩解,有的人因此不主动亲近我,这说明了什么呢?还不是嫉妒我的才能。还有,那时我爱顶撞班主任,我觉得他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他反而说我是错的,你看多可笑。我一向我行我素,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我具有比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智慧。当然,有时结果不理想,但那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我才不管别人的喜怒哀乐。我认为我在他们的眼中属于人见人恨那种人。他们也一定认为我思想简单,最好欺负。后来我就懒得与他们交往了,我更乐于独处。但我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在读书时,我对任何人,包括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我都从心里怀疑。我为什么要信任他们呢?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我的信任加害于我。这不是,最近我就被人利用了,可以说是毫无理由的,我被调离机关去一个下属公司当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为什么要调离我?我断定有人搞鬼,他们肯定嫉妒我的才干,我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我觉得领导这样对我实在是很不公平。机关领导说我一直搞不好同事关系,给我安排工作我的异议总是很多。我为什么要理那些人呢?我已给上级部门写信,直述了我所蒙受的耻辱,并且直述了我对那个领导的看法,我非把他搞垮不可。我女朋友还不让我这样做呢!她劝我算了,我不听,她就说我有病,我有什么问题,我看是她变心了。我一直都注意到,她每次来单位,看那位领导的眼神都很特殊。如果他们俩真有什么,我就更要与他们没完。”

1.分析诊断

从刘某的自述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刘某敏感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经常感到自己被人轻视,受到别人的攻击。从刘某与其女友的关系中,医生也不难发现,刘某虽然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失为强者,但总也免不了无端自卑。因此,基本上可以断定,刘某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现在虽然程度并不太重,但却有明显严重发展的倾向。

心理医生在与刘某的交谈中发现,刘某是一个认知能力较强的人,而且受到过比较好的教育,因此心理医生便尽情地与其坦诚倾谈,把一些知心话有意对他讲了,以便取得他的真正信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他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极可能出现的更多危害,使之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心理医生告诉了他纠正的方法后,决定首先对其进行交友训练。

2.调节对策

交友训练,即鼓励他积极主动恢复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逐渐消除不安和多疑。

交友训练的要点: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痛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心理医生告诉他:“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盛。”

资料来源: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393127888674.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