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据某高校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应当引起重视。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正如我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教授呼吁的那样:在社会如此文明、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能再让“灰色的青春蒙住孩子的笑脸”。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学习内驱力不足、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学习效率低、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绩波动大、学习缺乏目标、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是这方面的主要问题。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无法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参加考试。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只要能够考试过关,学习的目的就不那么重要了。”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尽管成绩还算理想,但却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危机,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学习内驱动力不足

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中,列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69.6%的新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方法不适应”;在问到学生学习目的和状态时,学生淡淡地说:“为学习而学习,但学习时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习,没有兴趣。静下来想学时,又会感到很苦恼和为将来担心。”这些原因主要是考入大学后,暂时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有松口气的想法,造成学习内驱动力不足。

3.学习努力成绩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他们的负面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心里十分压抑。

4.学习动机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功利意识。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因而出现了对一些专业课、基础课不重视,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及各种考取证书的课程门庭若市。“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证书。

(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

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这类问题的主要表现。如在交往方面,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入孤寂封闭的境地。也有的学生虽然主动交往,但在对他人的认识上常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情感上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行为挑剔、被动和矜持,所以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被他人接受。具体表现如下。

1.人际交往不适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感到紧张。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真的感到好孤独。”大学生一方面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有心里话不知道对谁说”成为大学生普遍的困惑。

2.自卑心理

有些大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

3.社交恐惧

大学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环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风采。但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不愿积极参与,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直接影响自己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

4.猜疑心理

有些大学生在社交中过于敏感,或是托同学、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结果破坏了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

5.心灵闭锁

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展示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30%的大学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在与他人主动交往方面,大约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沟通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使个别学生把自己包裹起来或者回避他人。

(三)与情绪方面有关的心理问题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肯定的态度,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与人的愿望相违背的事物,则会产生否定的态度,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有时,即使是同一事物,由于人的需求不一样,也可能引起不同的内心感受。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据某高校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应当引起重视。

1.情绪失衡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感情容易冲动,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控制相对较弱,个体负性情绪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难以驾驭自己的情感,不能保持一种常态的情绪,如考试失败,有的学生很难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群体负性情绪又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如某大学几年中的违纪处分的71例,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当情绪稳定下来,又后悔不及。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评价认为“充实”的仅占14.2%,负面情绪明显高于正面情绪。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处于抑郁状态中的大学生,看到的一切仿佛都笼罩着一层暗淡的灰色,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常常感到精力不足、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逃避参与。同时伴有痛苦、羞愧、自怨自责、悲伤、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并且自我评价偏低,对前途悲观失望。某大学连续3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列在第一位的心理不适是抑郁,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

佳佳是一个有多年抑郁症的在校大学生,这次是因为最近总觉得活得没意思,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情绪极其不稳定而寻求心理疏导。

据了解,佳佳做事极度拖拉,常常上课迟到;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哭,还哭得特别伤心;人际关系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在男女关系上。

1.分析诊断

经过一番详谈之后,发现造成佳佳现状的原因如下:

(1)家庭因素:父母对其要求过高、过严,且过度重视她的学习成绩,致使她除了学习,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喜欢做什么,因此当成绩下降时,她就觉得自己失败了,人生没有意义了。而哥哥又非常优秀,因此压力非常大。想做好事情,却总是无法超越哥哥。长期处于被比较的劣势,造成她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做不好。但又想得到父母及其他人的重视。在发现佳佳患有抑郁症后,家人为了她的安危,照顾她的感受,降低到是对她的学业没有要求。凡事都尽量满足她的要求,遇到一点小事便跑到她的身边为她解决。本来抑郁症患者就很难真正去做一件事,家人对她的放任及过度包办,结果导致她遇事从不想着自己解决,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只有父母才能帮助她。

(2)人际因素:恋爱失败,且前男友又找到了新女友。在又一次亲密关系的建立中,她似乎又输给了其他人。

(3)自身性格特点:自卑、敏感,抗挫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不懂如何解决,总是依赖家人,对事物的评价有偏差。(www.daowen.com)

(4)不良生活事件:近期可能毕不了业,没有找到心仪的男友。哥哥一直比她优秀,自己学习成绩有所下降。这些都让她质疑自己的能力,形成永远比不过其他人的意识,她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5)认知方式特点:对自我的评价来自于他人,爱与他人比较,和哥哥比,和前男友新女友比,若是比不过就认为别人会笑话自己,不重视自己。这样的想法就是失败的,无能的。归因方式不正确、无法调整情绪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却让佳佳认为是自己能力不够;对新的感情不信任是因为前男友对自己的抛弃。

2.调节对策

目前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各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增加心理卫生知识的课程,每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成才观,形成适应于主流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对于抑郁症状明显者,可进行系统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大学生抑郁症原因呈现多样化,凸显了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大学生们平时应多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知识,多读一些名人励志自传,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

3.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内心感到紧张、着急、不安、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减弱,常常伴有头痛、心慌、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生理反应。

(1)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体形、能力、压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有的学生担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能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部分女生因没有男生追求而苦恼;有的学生总感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无法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2)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在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由于担心考试前睡不好觉,一想到考试,心里就非常害怕,考试时由于紧张会心慌、出汗、手发抖等。特别是在第一门考得不好的情况下,又担心下一门依旧会失败,不能自我调节

(四)与情感方面有关的心理问题

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失恋的痛苦都是这方面问题的表现。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空虚和自我孤独等,出现“寂寞期恋爱”“痛苦期恋爱”“攀比期恋爱”等现象,还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

1.爱情观念困扰

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恋爱的已高达61.9%,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甚至出现了“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现象。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多不正确的恋爱观,“每周一哥”“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面对爱情,学生更多的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将爱情与婚姻分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念。

2.友谊与爱情困扰

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方面,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养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有的学生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分不清友情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希望珍惜友谊又不经意地与友谊失之交臂。

(五)与性认识方面有关的心理问题

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对性知识的匮乏,产生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以及因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有的学生因手淫习惯或因自认为性器官的某些缺陷,以及难以克制的窥视欲望、倾慕同性的畸恋心理而背上精神十字架,产生种种隐秘的忧虑烦恼或对生活失去希望。

1.生理适应不良

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大约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有过“性幻想”。用一种自慰的方法解决自身的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的大学生因做性梦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有的学生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并不罕见。

2.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性意识困扰的原因,主要有性无知、性罪恶、性压抑以及情感障碍。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对异性的好感,希望在异性心目中确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对方的认可。有的大学生认为,“爱,不能没有性”“禁欲是对美好爱情的打击”。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使更多的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男朋友的性要求,如何选择才既不伤双方感情,又保持了自身的尊严?”“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的好奇、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最近一项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1.分析诊断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如果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露阴癖,出现儿童心理。这是因为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行,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这恰恰表现出大学生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的认识并不多,有的情侣因为是否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大学生精神健康重要的一部分。

2.调节对策

大学生要敢于向不符合主流文化的性行为说:“不”!

(1)用道德约束自己:为真爱守住纯洁,自觉接受道德约束,不为不道德的利益出卖自己身体。

(2)用理智战胜冲动:既然真心爱他(她),就要尊重和爱护对方,爱护自己,拒绝婚前性行为,告诉对方:真爱需要等待,我愿为你坚守贞操直到那神圣一刻。

(3)转移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通过体育锻炼、专注的学习和群体的交友活动平息自己的冲动,尽量减少接触情色方面的刺激。

(4)恋爱双方尽量减少给对方太多的性刺激:过多的性刺激造成的强烈冲动会使双方都难以克制。要多考虑超过一定限度的性冲动所带来的后果,适度交往,对对方负责。

理智的道德不会降低爱情的质量,真正的爱情应引领人自我成长,当代大学生更要学会尊重和自爱。

(六)与求职择业方面有关的心理问题

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不适应造成了种种困惑和苦恼。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而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懂面试礼仪及技巧,不知怎样才是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的心理或过于担忧的心理。

(七)其他心理问题

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余暇生活、人格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可以看出,任何心理问题,包括那些较严重的心理危机,都不是“一朝突变”的结果,而是在渐进、累积基础上有层次地形成的,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趋进”过程。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加以保护和促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充分发挥身心潜能。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