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绿色责任:中国循环经济迈进

绿色责任:中国循环经济迈进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自2002年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战略,政府下达了一系列推动生态循环的指标,并启动了多个国家试点项目。循环经济正式作为国家战略与政策主导方向进入了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进程。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正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实现。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生产作为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与机制,亦成为实现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途径。

绿色责任:中国循环经济迈进

我国自2002年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战略,政府下达了一系列推动生态循环的指标,并启动了多个国家试点项目。循环经济正式作为国家战略与政策主导方向进入了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进程。

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需求十分有限。有调查显示,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森林的开放与利用还相对缓慢,其中木材和竹材的产量分别只占到1980年代初期的13%和7%,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破坏力亦十分有限;而与此相反的是,在1957—1978年的20余年间,我国每亩耕地的化肥使用量却从起初的0.2千克增长至5.9千克,化肥的大量使用对耕地土质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农业用水污染构成对耕地及水资源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20]建国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然而,不同经济政策与社会状况下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均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甚至破坏。如建国初期,为摆脱落后的面貌,“大跃进”时期为追求赶超目标所实施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在全民大炼钢铁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炼钢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皆对自然环境与生态构成了破坏。之后,随着人口的激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大,引发了开荒种粮、围湖造田、毁坏森林等现象,自然环境在无限制的开采与利用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并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伴随着自然问题的不断产生,人们的生产、生活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的威胁,频发的自然灾害,愈来愈匮乏的自然资源,对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对自然加以开采、利用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自然的恢复能力,只有自然能够实现以良性的方式进行自我生产,人类对其所进行的进一步开采与利用才成为可能。

进入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被提上议程。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正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实现。由于对自然与环境所构成的长期破坏与污染,经过10余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总体稳定,局部改善,个别地区恶化,是一种高污染状态下的控制’”。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将是崎岖而漫长的。一方面,虽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不断完善、努力实现绿色经济的过程,然而新的生态问题总会随着出现;另一方面,自然的恢复能力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如果对环境的破坏突破了自然恢复能力的极限,自然将无法恢复原本面貌以供人们继续利用。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使得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直至走向枯竭,而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后,对其继续加以利用则将成为“缘木求鱼”;此外,生态问题的控制与改善依旧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对于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系统性的恢复是难以实现的,在环境、生态破坏与资源的匮乏面前,现有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种种措施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正是由于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不可再生等问题的产生并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才显得更为重要。对于企业而言,在自身发展的经济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仅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与价值,更应当从更为长远的角度上看待企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将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克服,才能够实现更为持久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寻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要注重资源利用的方式与效率,将有效的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同样能够缓解能源紧缺的问题,同时,对自然的保护实际上亦在无形中保护着那些隐形的资源,这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而言更是能够起到固本之用。(www.daowen.com)

在我国,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面对愈加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所能够做的不是回避,而是以更为积极的方式加以面对。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们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之一写入党章,在2007年的党的十七大上,生态环境建设更是作为“四个文明”和“五位一体”的内容之一被放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护自然,更应当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然与建设自然,对自然保护的认识从以往单一的保护提升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因为“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21]在2005年10月,中央更是提出,“要花大力气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用经济的宏观手段调节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要做到“坚持开放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22]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通过开发与节约的双重作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而能源节约无疑能够多少缓解自然能源危机

面对不断出现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新的应对措施正不断被提出,经过长期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及节约利用资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渐入正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将面临一个资源承载空间逐渐狭窄,资源约束日趋紧张的状况,随着而来的将是能源需求总量超过生产总量的局面。面对本土能源危机,我国一方面对能源的使用依赖于进口;另一方面,亦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层面,则是通过技术发展将对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必然依托现有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其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完善战略布局,形成更为完备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生产作为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来源之一,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与机制,亦成为实现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途径。

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只有实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够进一步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与人类社会的长远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