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产生以来,在人类文明与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因受到内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获得了彼此相异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推动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其所产生的普遍依赖关系,动力机制实际上亦成为影响企业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方式及生产活动的后期处理中。
如果说以自然为镜能够洞察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奥秘,那么,自工业文明产生以来,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则显著地呈现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主宰与统治地位。中世纪后,“启蒙运动杀死了上帝,人便自然而然地自立为王,确认自己为自然世界的主人,这是启蒙运动自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和必然结果。”[7]人类自我地位的确证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与文化支持,亦成为工业文明下企业生产的动力之一而存在。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将“和谐性”与“创新性”纳入企业生产的动力机制。生态文明观要求企业生产将人类与自然的各自价值及两者的和谐发展都纳入考虑范围,而不再纯粹以产量与效益来衡量企业生产的成功与否。从广义而言,“和谐”,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主体,其生产过程本身牵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和谐”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实现必然需要企业生产作出相应的改变。
在最为深刻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及人自身价值观的转变上。在以往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其经济—社会结构的前提是:“只有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资本有价值,劳动只有维持自身生存的价值;物质生产中只是劳动产品有价值,自然资源没有价值。”[8]正是人们在对人类自身与自然、生产产品与资源之间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的不平等的价值观,使得传统工业生产将对自然资源的过量使用与环境污染看作是人类自身发展进行中理所应当的代价。在生态文明的目标下,生产方式由工业文明中线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非线性的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在这一生产方式下,经济—社会结构的前提是:“不仅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不仅资本有价值,劳动有更大的价值;物质生产中不仅劳动产品有价值,投入物质生产的自然资源也有价值。”[9]只有当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平等地待人与自然各自所具备的价值时,才有可能进一步平等对看待彼此间的联系,对自然环境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的确认,使得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费同样作为需要被计入企业生产的成本,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意识,将促使企业采用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的技术,并实现资源的节约。这是平等的价值观对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企业生产在生态文明下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有力的价值体系基础。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所意识到的人与自然、资源各自所具有的价值将促使企业探索改进生产方式,更替生产设备,研发环保技术以减少为自然资源的消耗而需要投入的生产成本,这将具体改变企业生产所采用的方式及技术,较之价值观的改变,这是企业生产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所作出的改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会陷入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局面,然而,一旦脱离了道德观的约束与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科学技术将成为极少数人加以利用的工具,而非真正地造福于全人类。(www.daowen.com)
事实已然表明,科学技术被用来制造科技含量极高的、却同时具有毁灭性的武器;科学技术转变为某些破坏生态系统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如原子核技术的发明;DTT等化合物的发明与使用,在为社会发展带来经济福利的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负担。企业生态之路的转变依靠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于真正的生态和谐而言,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不仅依赖生产与净化的分离,对于长久以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仅依靠净化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将显得杯水车薪,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在于能够将企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模仿生物圈物质生产过程,设计工业生产新工艺——生态工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的体系即“把大自然的法则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10]这是企业“和谐”生产的重要内涵,也是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与企业生产的创新模式密切相关。
企业生产创新模式的显著表现之一,在于企业生产方式上的“生态工艺”化。“生态工艺”具体而言即是指通过模拟生物圈的物质运动过程,设计出无废料的生产方式,进而以“闭路循环”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充分与合理利用。它将依托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转化及再生的原理,设计出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的生产体系。这样的生产方式主要表现为“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第一次使用生产第一种产品以后,其剩余物是第二次使用,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仍有剩余物是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直到全部用完或循环使用,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物和环境无毒无害的形式排放,能为环境中的生物吸收利用”。[11]可见,生态文明下的企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其具体内涵不仅在于设备更新与技术革新,同时亦包括生产观念的创新与生态化倾向,意志与生产活动的并行恰恰是企业生产方式实现持久创新的真正推动力。
在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企业生产中,“和谐”与“创新”作为企业生产的动力机制,对于企业生产的具体意义在于:企业通过对人与自然、资源及彼此关系的重新认识,意识到了自然与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以及人在自然面前所应当作出的新的定位。实际上,人与自然彼此间所建立起的联系,远比以往工业文明中人们所认为的利用与被利用、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来得复杂,在遭遇过度的掠夺与侵占后,自然将以同样残酷的方式对人类的行为作出回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人类文明与历史发展所获得的成就的象征不仅是征服与主宰,而是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由于自然环境与资源对人类生活、生存所构成的制约力量,使得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建立起彼此共荣,和谐发展的局面,才能够真正减少人类文明发展进行中可能受到的阻碍,亦才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和谐”的最终目的仍旧建立在人本身能够获得完整的意义与完善的生活上,只是这一状态的获得并非如人们以往所想象的那样,仅凭人类的智慧与强制便能够实现,自然与资源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人们在向这一状态迈进的过程中,不得不同时将自然生态的和谐以及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纳入其中。在创新的层面上,可以说,创新是“和谐”价值观的产物:正是以“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确立对企业生产活动所提出的要求,促使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生产过程所承担的社会道德与义务。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从来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始终与彼时相应的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等因素紧密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