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传统工业生产对财富积累的线性追求,生态文明倡导企业通过改善生产方式,以使得经济发展获得可靠基础与持久的动力。现实所呈现出的问题已经向人类揭示了自现代社会以来,基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及过分强调分析、效果的工业文明与工业生产的严重局限性。曾主导人类社会300余年的工业生产模式,在如今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危机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而急骤的问题面前走向末路。人类开始思考并探索新的生产方式以应对当下全球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同时,面对传统工业生产本身所呈现出的诸多弊端,人们亦在寻找某种合理的方式,以求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对当下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进行反思后,所做出的有利于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们便从未终止过对自身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生态文明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对于现实加以观照后所呈现出智慧结晶,是缓解当下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以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动力。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国家将以合作的形式共同面对环境问题。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来自全球192个国家及地区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与协议,这也被认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人类已然意识到长期工业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破坏,并希望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应对。气候学家们呼吁全球范围内最终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在2015—2020年间开始实现减少排放。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便被提上了议程:要求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更是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主题,我国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摆脱了以往工业社会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与生态所造成的破坏,牢固树立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观念,才能够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切实落实好对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应对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双重瓶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以“谋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用经济手段建设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面绿化和生态化。”[6]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将在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中,加入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与价值导向。将对经济结构进行具备生态化取向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构筑成熟的环保产业体系等。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承担着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义务,企业所采用的生产方式与发展自身经济的模式,无疑对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企业运作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所造成的负担。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活动从原料的采集、加工至后期的废弃物处理,每一个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传统工业生产中,正是由于在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与原料采集上没有对自然的承受能力进行衡量,导致资源过分开采与能源危机;也正是在对能源使用中产生的不当行为,致使在工业生产的同时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耗;此外,生产过程后期在对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忽视废弃物将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强制的排放指标与惩罚措施,诸多企业并不愿意将更多生产成本投入对废弃物的处理中。与传统工业生产模式不同的是,在生态文明下,对于企业发展本身而言,企业生产将综合考虑生产产值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多重范畴。当下,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面前,绿色产业的异军突起是应对困境的重要体现。早在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家便对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环保事业、扶持经济高效的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更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传统生产的能耗与污染,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www.daowen.com)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投资成本洼地”的效应逐渐减弱。那些过分依赖劳动力的增加、资源投入的企业生产方式将难以维系。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我国企业应当考虑将企业生产的技术革新,产品优化等作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加以落实。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将不再依靠所能够抢占劳动力与资源的多少,而更侧重于衡量企业发展的持久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的持久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繁荣是存在高度一致性的。生态文明一方面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亦需要其他产业的绿色化以完成对环保产业发展的衍生推动。如在2010年,我国印刷产业发展方式开始转变,“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的举办,不仅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印刷企业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号召的响应,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企业生产本身的表现。
在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对于企业生产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在于:企业在发展推动生产与创收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自身生产与经济发展具备可持续性,并将社会繁荣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始终坚持企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社会与企业自身发展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动力。以往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已向我们证明,不计后果的过大消耗与能源利用虽能够为企业带来短期内的经济效益,然而,从企业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过度的消耗并非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相反,在对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突破两者所能承载的边界后,过分的消耗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碍,自然界将不再能够为企业生产提供所需资源,诸多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也将导致企业生产陷入被动甚至停滞的局面,企业如果不能够找到合理的替代性资源,生产活动将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社会目标,并非仅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体所应当承担的社会道义与责任,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无疑同样与企业自身发展休戚相关,生态文明下企业生产所设立的社会目标将作为企业生产的理论与方向指导,给企业生产注入持续力与生命力。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单个“原子”在保护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中所作出的努力,将会对社会整体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