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卢卡奇所说:“效益原则指导的合理化逻辑,客观上要求对劳动过程进行切割,亦即必须放弃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无法精确计量和规范控制的生产单位,”[1]当高效益、计量化成为人们的现实信条后,人在劳动中承担的角色开始发生重要转变。现代社会中,工人仅仅作为机器的一部分进行标准化的操作,人在工厂体制中失去了个性与自身存在性。生产流水线作为一个总体性的体系,操控着人们的行为甚至意志。当人不能够再脱离流水线而获得自身价值时,其主客观关系实际上已经被完全倒置,也就是人从主体的宝座上隐退。由机器、流水线所带来的这个以效益为基础的新的社会结构,实际上将人类生活带入了一个无面孔的隐匿权威之下。当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强大的体系统治人类时,命运便如同由奉俊昊执导的《雪国列车》中的那些幸存者一样:看似都在这最后的“诺亚方舟”上作着智慧的抗争,头等舱的统治者以合理的方式控制着列车内的生态平衡,而某等车厢的乘客们则以智慧策划着数次“暴动”,然而,使所有人都无法脱逃的却并非两者的任何一端,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列车本身,不服从这个系统规则的结局就是“毁灭”。
温室效应同样是现代社会工业、技术等迅猛发展所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与温室效应共同威胁着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还有酸雨、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锐减、物种加速灭绝等。这些环境问题向人类提出的一个最大挑战是:在技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应当建立与保持怎样的关系?如果说对技术、工业等现代社会中生产手段的过分依赖导致人的地位的隐退,那么,在这一角色转换中,技术与工业本身所承担的责任与最终目的已然随着人的地位的隐退将人类社会的伦理范畴滑向了虚无状态。当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时,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那些“应当”便随之成为虚无。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过多地依赖于越来越健全的技术体制而非人类本身,效益至上与伦理规范的缺失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病症。在此状况下,“如何构建一种合理而正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危机发生之后世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2]当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逐渐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威胁,“它标志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人类将走向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3]
基于此,生态文明时代应运而生。其主要是要解决一方面起因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另一方面是面临越来越多的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不同于以往将效益作为最高指标的工具理性,生态文明的形成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意识形态之中,同时探求一种人类生存的新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说,1万年前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业文明得以产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革命;300年前,工业革命以工业文明代替了占据人类历史万年之久的农业文明;那么,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产生,人类在21世纪将要展开的,将是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的第三次文化革命。
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后在社会发展中长期缺失关于人与自然的伦理范畴的思考得以补充,其将伦理学所规定的正当行为的概念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注,同时,将道德权利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与过程,人类的道德行为从人类社会本身扩展到了同样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自然界,这是人类道德进步与成熟的表现。也就是说,它使得人类意识到,伦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与规范同样需要作用于人与自然之间所构成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不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及活动构成了人类文明,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生态关系同样构成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伦理学的发展在以往仅仅用于调节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生态关系的调节。可以说,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生态文明的意指与方向所在。从生态文明发展本身来看,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固化与高消耗,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将主要依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将以往工业生产中的线性、一次性生产模式转变为循环的、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高效率、低污染、可持续的发展。(www.daowen.com)
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主要依托经济发展主体来实现,企业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活跃的主体,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观念与模式将对经济发展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构建企业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所在。企业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提出后,企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生态责任的表现为:引导企业在创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实现高效益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在创收效益的过程中,在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时是否同样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的同步性。
当企业发展进入新的文明时期,通过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改变企业生产方式等手段来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就被纳入了绿色经济的范畴,而这也正是企业绿色责任的具体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环境保护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设计适当的环保标准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结果不仅会减少污染,同时也会达到改善产品质量与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4]“波特假说”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企业绿色经济建设的有力依据与支撑,这也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即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亦使得人类拥有了干预自然与破坏自然的能力,在实现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同样能够通过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循环利用的可能,在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的同时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
以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滥用资源、无限制的排放等问题都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构成人与自然界之间危机的重要原因。企业生态文明所带来的企业发展理念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以往在利用自然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与破坏。因此,企业应当通过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等途径,增强对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反之,环境问题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亦不可小觑,由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有限,当环境遭受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界将无法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离开环境保护而单纯地谈经济发展将如“竭泽而渔”,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将导致资源枯竭,直至最终无资源可用,企业所要求的效益与发展也将落空。可以说,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与保护环境的行为的践行恰恰是使其自身获得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企业本身而言,生态文明意识的建立与践行将是两者获得持久发展的有效途径与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