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映碳排放物理影响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
该指标反映交通领域的城市低碳建设情况。交通领域运输方式主要有陆路机动车、铁路机车、航空、水运,这里主要考虑城市公共交通。
①绿色出行分担率
所谓“绿色出行分担率”即为城市居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中,慢行交通及公共交通的出行选择占总出行量的比重。这一指标是衡量城市交通结构是否合理性、公共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数据可得性,该项指标以年城市公交数量与城市人口数量比值作为替代变量,即每万人公交拥有量。
每万人公交拥有量=城市公交数量×10000/城市人口数量
②私家车增长率
私家车增长率=[第i年私家车数量-第i-1年私家车数量]/第i-1年私家车数量×100%
③私家车人口增速比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私家车拥有量势必增加。该项指标则反映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私家车数量是以怎样的倍数的增长。
私家车人口增速比=私家车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
(2)反映建筑领域
该指标反映建筑领域的城市低碳建设情况。以居民住宅(如住宅、别墅、公寓等)和公共房屋建筑(如办公楼、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面积为对象,评价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与建筑相关的能源消耗包括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耗能,房屋建造、拆除、维修过程中的能耗,以及使用建筑物过程中所耗费的能源,包括设计过程中使用电力、器械的耗能,施工及拆除过程中机械的使用、材料的生产及搬运过程的能耗等等。建筑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照明、空调、采暖及家用电器等方面能耗。能源类型包括电力、天然气、集中供暖和煤。
建筑能耗与建筑碳排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碳排放是从建筑“输出”的角度而言的,建筑能耗是从建筑“输入”的角度考虑的,二者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把建筑的生命周期,即建设、使用、拆除看成一个整体,由于该过程耗费资源及能源并且释放二氧化碳。具体有三个阶段:物化阶段、运营维护阶段、拆除处置阶段。所谓物化阶段即在形成建筑物前,所有生产过程释放的碳排放;运营维护阶段是指建筑物发挥其本身功能时,由于照明、空调、供暖等需要所造成的碳排放,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包括建筑物的内部设备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拆除处置阶段则主要是拆除和处置建筑、运输废弃物过程所带来的碳排放。
①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
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公共建筑面积
②居住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
居住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居住建筑碳排放总量/居住建筑面积
③反映生产领域——能源强度
该项指标反映生产领域的城市低碳化建设情况,即“单位产值能耗”,表示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指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或部门在特定时期内单位产值所耗的能源,通常以能源消耗总量或最终能源消耗与生产总值的比。
单位GDP能耗=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城市GDP总值
其中,分子能源消费总量是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价值),是按照标准单位计算的各种能源消费量总和,本书以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替代;分母城市GDP总值是各次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即地区生产总值。低碳经济要求不能再以环境严重污染、能源高消耗以及资源浪费来换取暂时的经济提升,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单位GDP能耗及环境消耗。
2.反映碳排放经济影响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碳生产力
碳生产力,反映碳排放的经济影响,是“能源强度”的倒数,即“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值”,通常GDP反映经济产值。碳生产力是指每排放一单位的二氧化碳所能带来的GDP产出,高碳生产力意味着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物质浪费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碳生产力被公认为是国际上评价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并且该项指标将能耗产生的碳排放与GDP产值有效联系起来,从而直观地反映出整体社会经济碳资源利用的效率,并且能够客观评价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特定时期的综合低碳发展水平。
碳生产力=城市GDP总值/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www.daowen.com)
考虑数据可得性,本书以工业废气排放量替代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每单位工业废气的排放可带来的生产总值,即:
单位废气排放量的GDP=城市GDP总值/工业废气排放量
3.反映居民消费影响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
(1)低碳消费水平
可通过衡量居民液化石油气用量、天然气用量反映居民低碳消费水平。
①居民人均液化石油气用量
人均液化石油气用量=居民液化石油气消费量/液化石油气使用人口
②居民人均天然气用量
人均天然气使用量=居民天然气消费量/天然气使用人口
可采用以下公式估算居民燃气、天然气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
C=∑Si×Fi×E
其中,S为总能源中i类能源所占比重,F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强度,E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这里的取值见表11.1。
表11.1 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1]
(2)低碳消费习惯
低碳消费习惯主要评价居民在日常家居生活方面的低碳消费习惯情况,可以考虑出行第一交通工具和节能车使用倾向。
①交通工具选择倾向指标
交通工具选择倾向指标=1×K1+0×K2+(-1)×K3
K1代表出行第一交通工具选择非公交的机动车的居民数量;
K2代表出行第一交通工具选择公交车的居民数量;
K3代表出行第一交通工具选择非机动车的居民数量。
②节能车使用倾向指标
节能车使用倾向指标=1×G1+(-1)×G2
G1倾向于选择节能车的居民数量;
G2倾向于不选择节能车的居民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