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体育教程:速度与灵敏素质

高职体育教程:速度与灵敏素质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作速度动作速度或称为活动速度,是指人体完成某个动作或某一系列动作所用时间的快慢,包括分立动作速度、序列动作速度及动作速率。由于移动速度是速度素质综合表现的一种快速运动能力,并受其他素质和技术的影响,因此其训练除了要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外,还要相应发展力量等素质,以及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速度耐力为提高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提供了能量代谢基础。

高职体育教程:速度与灵敏素质

速度是运动员快速运动的能力,而灵敏性的标志是运动员快速、有效、灵活的身体移动,同时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速度素质是灵敏素质的基础。

(一)速度及其表现形式

1.速度的概念

速度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速度素质与爆发力量密不可分。速度素质按照与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竞技运动中,速度主要体现在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某些项目的成绩受到速度的直接影响,如100米短距离游泳、场地自行车、速度滑冰等,以运动员快速运动能力决定胜负;某些项目虽不是比速度,但是运动对速度的要求也很高,例如跳远、拳击、击剑、足球等。

2.速度的基本表现形式

速度的简单形式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简单和复杂动作的潜伏期,在外界阻力不大的情况下想完成简单动作的速度,以及以最快速度重复(周期性)的动作也就是动作频率。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说明在一个刺激或信号之后用一个动作在最短时间内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包括反应时和运动时。

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中枢延搁和效应器的兴奋性。如羽毛球运动员在很短时间内(90~120毫秒),根据对方的技术动作或击球声音,迅速判断球飞行轨迹和下落地点从而迅速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

(2)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或称为活动速度,是指人体完成某个动作或某一系列动作所用时间的快慢,包括分立动作速度、序列动作速度及动作速率。这种速度特点是用高速度克服小阻力完成非周期性动作的能力。如果动用超过最大力量的30%的话,那么就定义为速度力量。

(3)频率速度

频率速度又称动作频率,是用最快速度克服小阻力完成同样的、重复(周期性)的动作,频率速度与动作节奏密切相关。

速度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以最基本的速度类型出现,这可以通过田径短跑的最大跑速要求看出来。周期性部分,即步频是一种复合的、短跑专项的速度组成部分,扒地动作表现的频率是一种基本的神经肌肉运动形式。非周期性部分是由起跑时间(它涉及一种复杂的短跑专项的速度形式)和脚蹬地后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所组成。因此,各种不同的基本的度形式可以说成是真正的专项形式,而基本的神经肌肉程序是只有在运动实践中才发生的一种基本形式。

3.速度的综合表现形式

通常所说的移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里运动员通过一定距离的能力。它是上述速度基本形式的三种速度素质综合表现的一种快速运动能力,而且受力量、耐力、柔韧性和动作技术的影响。

由于移动速度是速度素质综合表现的一种快速运动能力,并受其他素质和技术的影响,因此其训练除了要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外,还要相应发展力量等素质,以及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移动速度所进行的力量素质训练,最主要的是提高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有研究发现,短跑运动员若百米成绩由10.9秒提高到10秒,在其提高速度的诸多因素中,最大力量的增加起到12.34%的作用,爆发力的增加起到20.57%的作用。所以在提高位移速度的训练中,提高力量的训练是很重要的途径。

如果要求有效速度训练的话,那么,重要的是研究和考虑速度结构及表现形式。以下是典型的速度素质综合表现形式:

(1)速度力量表现

速度力量又称快速力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克服一个阻力产生最大冲量的能力,如最大加速度。速度力量是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克服的阻力大多是恒定的,如田径投掷项目的器械重量是恒定的,所以这些项目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实际上是在恒定阻力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因此这类项目的速度力量训练主要是最大“动作速度”的训练速度力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通常所说的爆发力。爆发力要求运动员在运动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爆发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爆发力在许多运动项目中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

(2)速度力量耐力表现

速度力量耐力,是指在一个外部阻力增大的非周期性动作中在最大收缩速度期间克服与疲劳相关的速度下降的能力,这在球类比赛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长时间发挥速度力量的能力。

(3)速度耐力表现

速度耐力是指在运动中将高速度保持较长的时间,或使最大加速度多次重复的运动能力(6秒以上)。速度耐力为提高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提供了能量代谢基础。专项耐力是指在专项训练或比赛中所表现出的与专项运动—休息模式相对应的特异的速度耐力。当运动专项是“运动—休息”相间的模式时(比如,一种持续的低强度运动穿插在高强度的运动中,或是相间在高强度运动中的短暂间歇),就用专项耐力这个术语。专项耐力包含完成练习或比赛中预定的技术、战术目标的能量供应速率和恢复能力。

(4)“神经—肌肉”速度表现

“神经—肌肉”速度表现又常被看作“速度—协调”表现。因为,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是在神经系统的协调支配下,由主动肌和协同肌的适度动员与对抗肌的抑制共同实现的。速度水平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快速力量和爆发力的大小,更取决于动作技术的协调放松和功率的输出能力。速度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5)“素质—心理”速度表现

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取决于人体的认知过程与最大意志力相结合的能力,反应速度与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意志顽强等心理品质有直接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运动员的分析能力,即通过运动、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感受器官和分析器官,从多种信息中选择正确信息,经过快速地分析和处理,将有意义的信息保留下来,并经过综合得出最佳答案,然后,中枢神经系统根据特定的时间和条件,发放指令支配肌肉做功,肌肉按照要求,通过收缩与放松间的良好协调来完成动作。因此,速度能力又是一种心理和生理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

表16-1 速度形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续 表

(二)灵敏及其表现形式

1.灵敏的概念

灵敏是一种加速、减速(快速制动)、变向(快速改变身体运动方向)和再加速的能力。灵敏性的标志是运动员快速、有效、爆发性的身体移动,同时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灵敏性被认为是“机体的智商”,是速度、柔韧、力量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是所有身体素质的综合产物。灵敏性运动中包含动态平衡、协调性和爆发力等能力。平衡能力能够保持身体在静止或运动时重心稳定,协调是保证身体运动与感受器协调配合的能力,爆发力是保障肌肉或肌肉群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灵敏性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具体表现为加速、急停、变向再加速的能力,在对抗性运动中,尤其是球类对抗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2.灵敏性的表现形式

从运动专项的角度,灵敏素质可分为一般性灵敏素质和专门性灵敏素质两类。一般灵敏素质是指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专门性灵敏素质是指根据各专项运动所需要的,与专项技术有密切关系的,以及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的特有的能力。

3.灵敏训练的意义

(1)改善神经系统的支配、协调能力

灵敏素质训练是满足专项运动“神经—肌肉”需求的最有效的训练形式,训练的强度、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及动作技术,可以根据专项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因此,灵敏素质训练更能反映出专项竞技的真实需求,能使运动员获得专门性的“神经—肌肉”适应,同时还可使其他体能要素更加符合专项需求。

(2)提高运动感知能力

灵敏素质训练可以通过运动感知能力的提高,提高身体控制能力即对精细动作的感知和协调控制能力,以产生更加协调、灵活的运动和更为高效的运动能量输出。

(3)提高运动整体效益

在对抗类项目中,良好的灵敏素质可以确保运动员形成最佳的进攻和防守技巧,减少多余动作,进而提高运动整体效益。

(4)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良好的灵敏素质能够使肌纤维被合理地激活,有效地控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背部、肩关节和颈部的细微运动。当遇到突发情况时,神经肌肉能够协调运动,进而减免不必要的损伤。

表16-2 灵敏性的分类及定义

(三)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

1.快速力量

快速力量是运动员在短时间里能够迅速激发出肌肉系统的最大力量,它是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的结合,也是体育运动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能力。快速力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运动员单位时间内动员和激活率以及各肌肉纤维的收缩特征。在灵敏素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能够听到指令或者变换灯闪亮,瞬间能够启动做出动作。这恰恰正是快速力量的体现。

2.协调能力(www.daowen.com)

协调能力是运动技能中的关键能力,它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协调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当外界环境或者训练手段有所改变时神经机制能够迅速转换并传达到控制四肢的肌肉群,从而有效地完成要求动作。

3.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指能够保持身体在静止或运动时重心稳定的能力。在完成高速灵敏素质训练时运动员会受到各种外界和自身的影响以致身体重心变化,因此良好的平衡能力也是灵敏素质重要影响因素。

4.速度耐力

速度耐力是身体在完成快速运动变化中,体内能源物质能够保证肌肉高强度的收缩和高质量的协同来维持人体最大速度的能力,是影响灵敏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5.快速力量耐力

快速力量耐力是运动员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或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肉收缩能力。

6.其他影响因素

(1)神经过程的灵敏性

灵敏素质是在大脑皮层综合分析能力高度发展、形成稳固的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来的。

(2)体形、体重

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体形、体重。

(3)感觉器官

运动分析器、运动感受器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和节奏感是影响灵敏素质的重要因素。

(4)年龄、性别

6~7岁以前,人体的平衡器官得到充分发展;7~12岁,灵敏素质稳定提高,此年龄段有利于发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13~15岁处于青春期,身体各方面增长快,灵敏性有所下降;以后,灵敏素质随着年龄增长又稳定提高直至成年。

(5)情绪和疲劳

情绪高涨时,尤其是兴奋适度时,运动员感觉头脑清醒,体力充沛,运动时身体轻快、灵活,灵敏素质表现水平高;情绪低落时,灵敏性会明显降低。

(6)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及经验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越多,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储备越丰富,复杂变化的条件下完成动作就显得更灵活,更富有创造力,所表现灵敏素质水平就越高。

(四)协调能力及其表现形式

1.协调能力的概念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运动系统,几乎所有肢体动作都是由神经系统与多关节肌群组合所共同整合而成的复杂得多关节的协同运动。因此,协调内在地包含于所有的人体动作之中,动作的协调与控制能力是动作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训练学界,协调又常被称作协调能力、竞技协调能力、运动协调能力、运动协调、动作协调或协调性,虽然叫法不同,但它们均是从不同层面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述,具有相同的内在本质。其中,“协调能力”和“竞技协调能力”是从训练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认为协调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机体协同完成练习动作的能力。

我们认为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在运动时,机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动作的能力。具体说身体各种感受器官接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将刺激能量迅速转化为神经活动而发生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化,来支配和调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积极工作、协调一致地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它是动作行为发生过程中神经、肌肉、感知觉三大系统之间合理配合、快速一致的结果,包括节奏、控制、平衡、定向、衔接、分辨、反应和感知能力等。

2.协调能力的表现形式

由于训练实践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人们常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协调能力进行划分与归类。

(1)依协调能力与其运动专项的关系分类

以此标准,协调能力分为一般协调能力和专项协调能力。一般协调能力指运动员完成各种运动活动时所需要的普适性的协调能力;专项协调能力指运动员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要的专门性的协调能力,它反映着运动员迅速、省力、流畅、准确地完成专项动作的能力。一般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反应适应能力、时空感知能力及协同动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专项协调能力同样包括一般协调能力构成的各个方面,但对于不同专项来说,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2)依据协调能力的时空特点及其与体能和心理感知觉能力的关系分类

我们把协调能分成肢体间的协调能力、感官—肢体间的协调能力、动作的主客体间的协调能力、不同动作方式间的协调能力及肌肉工作性质类的协调能力,以及横向协调能力和纵向协调能力。横向协调能力是指通过训练所掌握的技术动作的广度,是机体内部运动和外部动作共同参与构成的多节协调,横向协调可直接通过对各种动作的分辨能力和协同控制能力表现出来;纵向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通过运动训练使某种单一的运动能力或运动素质达到一定深度,是在机体内外部运动和时空感知觉之间构成的纵向多级协调,纵向协调可间接地通过运动成绩或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

3.协调能力训练的意义

协调能力既不从属于运动素质(体能)也不从属于运动技术(技能),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运动能力,是除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之外的又一种身体工作能力(运动能力),但它又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运动素质和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运动技术教学过程来看,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协调能力好,就能合理地运用所掌握的各种技能储备,使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很快建立起来,加快对新技术的掌握。从训练的角度出发,评定技术动作的训练效果,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入手的。由数量和质量构成了技术动作特征的两个方面,而质量特征中的诸因素主要是受协调能力的制约。协调能力好,就能把握好动作的空间、时间、力量、节奏、准确、稳定等技术特征中的要素,从而提高动作质量,改进训练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技术训练水平的重要保证。

(五)速度素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1.反应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反应时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基础。反应时也称反应潜伏期,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做出肌肉动作之间的应答时间。反应潜伏期的存在涉及以下过程:首先,某些感觉器官被刺激而唤起兴奋;其次,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一旦兴奋冲动传到大脑中枢,就要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刺激方式越复杂,在中枢分析的时间就越长;再次,沿着传出神经,把中枢所发出的冲动传到相应的肌肉群;最后,肌肉根据刺激的特点与要求,做出相应的回答。整个过程都有时间延搁,其中以在大脑皮层内延搁的时间最长。

2.移动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运动学原理,影响移动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步长和步频。移动速度主要取决于动作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动作周期数和每一个动作周期在特定运动方向上的位移幅度,这两个因素状况的改善以及它们之间的合理组合是提高移动速度的关键。除了步频、步长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位移速度。

(1)形态因素

人体形态对速度的影响,主要在于四肢的长度。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上下肢的长度与该部位的运动速度成正比。上下肢的长度越长,该部位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2)技术与协调性

跑步技术也是影响速度的因素,稳定的身体姿势,水平的重心位移,适宜的抬腿高度,积极有效的伸髋“扒地”,膝关节运动幅度小,髋、踝关节运动幅度较大,合理的环节轨迹等可以提高运动员加速能力和速度。协调性是影响短跑成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跑得快,必须协调四肢的动作和力量的运用。任何不正确或效率低的肢体动作都将不利于短跑成绩的提高。因此,进行训练以使身体动作在短跑时协调(按合理而适当的顺序运用肌肉)而有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

(3)肌纤维的类型

肌肉的快速收缩是速度素质的基础。从肌肉的结构来说,人体骨骼肌分为快肌纤维、(白肌纤维)、慢肌纤维(红肌纤维)和中间型纤维三种。不同的人体快、慢肌纤维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同的;这种百分比受遗传影响,后天不可能相互转化,只能通过中间型肌纤维的作用进行功能上的代偿。人体肌肉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快速运动的能力也越强。例如,速度性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快肌纤维比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多得多。世界大赛短跑项目的前几名以黑种人居多,原因也是黑种人的快肌纤维比其他人种多的缘故。

(4)能量代谢的影响

人体中能量代谢有三大系统即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氧化能系统,在速度素质中三磷酸腺苷即ATP起到重要作用,人体中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基本上都是ATP供给。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越强,其肌肉中磷酸肌酸的含量就越高,同时肌肉中糖酵解的活动能力也越强。因此,速度训练的成绩想要提高就要增加ATP的再合成速率,同时增加肌肉中能量物质的储备和能量物质迅速被利用的能力。

(5)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影响

在现代的体育运动中任何体育项目成绩的提高都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的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是影响位移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力量有助于提高步长、步频,同时也影响其他的训练参数。力量在100米短跑运动中能够提高人体的加速度,力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加速度越大,100米短跑速度就越快。柔韧性也是显著影响短跑成绩的重要因素。没有足够的柔韧性,即使一个强壮、协调性好、速度快的运动员,其短跑成绩也不会达到最佳。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是提高短跑速度所必需的,没有足够的柔韧性,就将限制住步长和步频。速度耐力是另一个对短跑成绩有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

3.动作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动作速度表现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肌肉协调性,肌肉组织的特性影响到速度能力的程度表现在不同肌纤维的比例、肌肉弹性、展长性、肌肉协调性等的影响。另外,动作速度与力量水平、柔韧性、协调性等运动素质紧密联系,与完善的运动技术紧密联系,与快速调动和无氧乳酸能源再合成供应的生化机制能力紧密联系,与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所有的影响要素中,肌肉组织中的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占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