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养成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
规范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说理明德。由于大学生处于思想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尚未完全成形阶段,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教育仍然是养成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纠偏教育属于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以正面说服教育为主,心理疏导为辅。陶冶教育即是熏陶教育,注重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心理潜能,通过加强生活方式认知实现行为习惯的内化。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规范教育是基础,是整体性的;纠偏教育是补偿教育,是个别性质的;陶冶教育是对规范教育和纠偏教育的延伸,是从根本上使健康生活方式内化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若想在三个方面教育都能理想地实现,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的共同努力。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了完整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侧重点
由于养成教育的初级实施阶段属于一种规范性的教育,仍然需要制度规范的制约,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完备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并通过严格的贯彻实施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健康的学习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可通过测评、奖惩等办法对学生日常生活方式、习惯等进行监督和制约。例如有些学校规定学生每天必须至少参加半个小时的课外活动,采取晨跑打卡,提供免费的运动设施和场地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或学校配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的学生不予发毕业证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如海报宣传、讲座、课堂渗透、社团活动、树立校同健康形象大使等来进行养成教育。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应当尽可能地营造和提供能帮助大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环境,可引导学生参与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如“生活质量”“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研究项目”“斯卡伯拉研究会”“科学松鼠会”等。让大学生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状态、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方式有更好的了解。也可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互动化设备倍受大学生青睐的现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媒体资源,推广移动电子设备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应用程序的形式,如“一周计划”“活法”“101健康管理”“Timesheet”等来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自我教育,激励大学生从自身出发,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www.daowen.com)
(二)社会教育在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侧重点
社会作为养成教育的熔炉,是学生除学校和家庭外成长、成才的最重要载体,个体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教育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其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延伸,在实现方式上更多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育人活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所学到的种种规范,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转化为自身习性的最有力方式。
因此,社会在舆论、信息的传播上要与学校目标保持一致,优化大众传媒(广播、报刊、电视、网络),尤其是电视和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社会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意志、爱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到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
(三)自我教育在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侧重点
要促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使大学生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在参与自身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中的自觉性就越大。大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我养成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现状,承担起自己对健康的责任。
由于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过程中只起到外在的辅助作用,大学生自身才是其思想和行为自始至终的主宰者,因此大学生在实施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现状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从品德修养、个性修养、审美修养等各个方面不断监督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大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设定相应的生活方式目标,并制定改善计划,通过一定的自我监督和评价机制来进行自我强化,并逐渐形成行为定式,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