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养成教育推进的成果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养成教育推进的成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养成教育的高层次性、实践性、渗透性、综合性、随机性、群众性等特点也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由此看出,当前大学教育除了进行专业素养的锻造及一般的道德教育外,更应当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习惯。自我养成教育应当成为当下大学教育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养成教育推进的成果

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四个原则——系统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原则、长期性和反复性相结合原则、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原则、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教育和影响,而发生教育行为的主要场所——学校和学生个人是养成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则是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养成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只有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健康生活,产生相对稳定的定势,把它内化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使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完整、持久地保持下来。

由于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稳定性,家庭、社会甚至学校在其中只起到了辅助作用,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需要对情境、动机与行为进行协调,通过在实践中的反复练习在其间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联系,从而内化为主体自身需要的行为方式。这种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教育形式呈现出不同于中小学养成教育和普通的大学规范教育的显著特点,更加强调发展其主体性的养成教育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通过教育实践发掘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成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主体,这也是养成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

同时,养成教育的高层次性、实践性、渗透性、综合性、随机性、群众性等特点也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www.daowen.com)

“养成行为习惯”只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结果,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过程更需要外部“强化”和自身“内化”的统一。所谓强化,心理学上指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是形成条件反射关键变量;内化就是要把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内部的要求。可以说,强化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内化是强化的目的和归宿,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

与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相比,养成教育在目标、内容及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在目标上,前者强调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体系,养成教育则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品德上。在内容方面,与传统方式强调单纯强调“知”不同,养成教育需要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协调发展,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在方法上,传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以知识教育为起点,注重规范的诠释和灌输;养成教育相对而言更强调实践环节,以行为教育为主线,注重对学生动机、意志和行为的训练,让学生依靠主体的自主性建立情境、动机与行为之间的稳固联系,从而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由此看出,当前大学教育除了进行专业素养的锻造及一般的道德教育外,更应当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习惯。自我养成教育应当成为当下大学教育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