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动物生态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了食物链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来讲,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来举例,其食物链是这样的:树木→蝉→螳螂→黄雀→微生物。例子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必要的功能物种,形成了闭合式的食物链。如果将单一的食物链横向、纵向延伸,所涉及的生物种类多样化,则形成食物网;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生物圈(生态圈、生态系统)。在生态圈(生态系统)内,一定时间内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即为生态平衡。生态圈处于平衡状态时,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按食物链的通俗理解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理论延伸到安全管理领域,可以得到有趣的类比结果。将生态圈的平衡状态比作生产领域的安全状态;将简单或复杂的食物链网络比作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等的科学应用体系,即得到安全生态平衡理论的骨骼。安全生态平衡理论是安全管理科学与生态学的一次有意义的碰撞交汇;生物圈内的各物种和环境达到的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即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所追求的无安全事故的一种状态;各物种在整个生态圈内的功能结构正如社会中的各机构、生产单位的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努力(包括政策扶持、安全技术创新、遵守操作规范等)。
安全生态平衡不是单纯的理论嫁接,是通过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项目的沟通、立项、实施至完结的各个环节的安全形势和管理现状总结提炼而成,其内涵和表征与生态学的平衡理论十分接近而命名。
阐述安全生态平衡理论的几个要点:
1.两个层面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单一,结构简单,食物链短,其生态平衡的阈值低,表现为生态较脆弱;生物种类多样,结构复杂,食物链长,其生态平衡的阈值高,表现为生态较稳定。众所周知,沙漠中的生物种类单一,人类破坏某一环节的生物物种后,极有可能引发其他物种的接连灭绝和环境恶化;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多样化,人类滥捕滥杀某些生物种群后,食物网会在其他食物链上得以调整补充,整体的生态环境会在阈值范围内自我调节,恢复新的平衡。
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不断进化的过程。生产生活的进化即是不断追求着更高更好的平衡,即安全且稳定的状态。从原始社会,人类使用简单的工具,到现代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安全技术的不断应用、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安全管理科学的理论实践等,让整个安全生产生活圈不断丰富,安全阈值不断提高,安全生态平衡持续加固。在安全生产生态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偏微观、局部的企业层面;另一个是偏宏观、整体的社会层面。
企业层面相是生态圈中地理单元,如某处山谷、某条河流、某特定区域。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所采用、使用或运用的技术方法、安全设施设备、人员素质技能、管理手段等,均是让人直接面对生产对象的体力劳动,变成了各种分工,间接接触、参与的多样化劳动,将安全生态圈单一的“食物链、食物网”拓展延伸,某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坏死,也不会对整个安全生态圈的安全平衡状态造成太多影响。机械的使用,直接减少了人与劳动对象的接触范围和时间,装载机驾驶员可以操作装载机在山坡下进行土石方开挖搬运,消除了人工因手扒或使用铁铲而受到山体滑坡伤害的可能。在企业安全管理上,某个环节的缺失,不会对整个安全状态构成直接影响。例如粉尘污染,在生产过程中,机器会自带消尘设备降低粉尘浓度,作业环境中会设置洒水降尘装置,作业人员也会佩戴防尘面罩等。如果洒水降尘装置故障无法运行,对作业人员呼吸到的粉尘量不会构成太大影响。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路径)越多越丰富,就像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类似,某一管理环节的缺陷,对整体的安全平衡状态造成消极影响,但不会太大。假使某一环节的功能缺失,生态系统经过自我调节(机器的消尘设备降低粉尘浓度达到100%时),生产生活状态又恢复到新的安全状态(生态系统又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
社会层面相是生态圈中大地理单元,如某个热带雨林,某条河流域,整个地球。所有的地域性的生态环境必然受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企业的安全生态圈也必然受到社会层面的影响。社会对企业的生产活动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社会体制、法律法规、人文风俗等方面,在某个时期或某些地域,社会生态对企业生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同企业层面一样,社会层面上的体制、法律、人文等越完善,安全生态圈就越稳定,也更能激发出新的生产管理办法(譬如生物生态圈进化出新物种)。
以上两个层次只是粗略地进行划分,安全生态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大小和范围。可以将安全生态圈划分至事件级别,以顶板浮石为例,事件级别的安全生态圈中,顶板浮石的安全“食物链”中,有技术措施敲帮问顶,有管理措施佩戴安全帽等。安全生态圈理论的基础也是综合数据库法的基础,安全生态圈的链路越长,安全状态的稳定性越高,同时,综合数据库法下的危险种类越多。(www.daowen.com)
2.引入安全科学技术
生态圈的各物种由单一到复杂,生态平衡状态由脆弱到不断稳定。安全生态圈的各个环节犹如生物生态圈的物种、环境不断进化一样,随着安全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从脆弱走向稳定。某生物圈内以引入外来物种来增加物种多样性,其目的使生态平衡更稳定,敦不知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澳大利亚的兔子泛滥。在这一方面,安全生态圈不同于生物生态圈,某一生产或管理环节的增加,必然会对安全平衡状态产生积极影响。安全生态圈的某一生产管理方法的运用,必然产生于生产活动本身,生态圈并无“排异”现象,这和生物生态圈有着本质区别。各项安全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活动中,具有积极作用;经过实践的检验,有些安全科学技术会逐渐被新的科学技术替代,有些会和新的科学技术融合并发展,有的直接蜕变成更具科学性的新的技术等,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竞天择”。
生产生活领域的各单元对科学技术应用持欢迎的开放态度,才能促进安全生态系统的不断自我更新与完善。譬如,正在推进的“智慧矿山”项目,工作人员远程操作即可进行现场生产活动,将链路网进行延长拓展,将人员在现场所面临的各种人身伤害间接转化为设备损害。伴随着新技术的引进,安全生态系统肯定会进行自我调节来适应新的管理链路,如培训学习、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程序、辨识新的风险等。
3.阈值
生物生态圈系统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各种链路网越大,结构越复杂,能量和物质的循环途径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外界影响的阈值就越高,维持平衡的能力越强,系统也越稳定。超过了可承受的阈值,生物生态圈的系统就会遭受不可逆的损害。
在安全生态系统内,围绕着生产活动的链路越长,生产活动的安全就越有保障。损害或事故的发生,必然是整个链路的失效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整阈值的结果。安全生态系统的安全平衡有2种:即相对平衡和动态平衡。相对平衡是生产活动处于安全的状态;动态平衡是生产活动处于调整适应的状态;每一次的动态平衡,都会对阈值的范围产生影响,最终达到新的相对平衡。每一次损害或事故的发生,均是在动态平衡下产生的,即是对现有管理缺陷的一次教训,又是对管理链路提升的一次启迪。
4.意义
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不是对生态学理论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成熟理论体系的牵强附会;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能量的转化和生产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有着天然相似的结构和功能,这是事物发展的共同土壤。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交叉学科有了长足发展,并开创出新的学科。譬如将概率论引入经管类学科,将经济学中的风险概念引申到安全生产管理领域,本书中将安全风险理论与概率论、数理统计相结合使得抽象的风险值量化等。
人类社会的安全生产系统和生物上的生态系统十分类似,安全生态平衡理论也是有其事实和理论基础,在此,只是运用最普遍的类比方式将理论内容粗略介绍。雷达的发明源于蝙蝠,潜水艇的发明源于鱼类。安全生态平衡理论更多的是从整个系统进行考量,随着陕西安有为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项目工作的逐步推进,将会在解构某一环节、范围在整体安全生态圈内的功能、作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