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学前教育持续健康长效发展的逻辑解析,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持续健康长效发展模型在终极目标“区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引领下的价值取向、要素、关系的解释框架和理想愿景。下面通过对区域学前教育持续健康长效发展的外部共生环境及内在共生联动进行深描,以获得学前教育持续健康长效发展模型运行路径的解释性理解。
W区3~6岁学前儿童人口总数2014年为7089人,2015年为7272人,2016年7595人,幼儿总数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3~6岁幼儿入学率大幅提升,其中2016年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2016年该区共有56所幼教机构,其中52所为普惠性幼儿园;其中公办园37所,民办园19所;城区幼儿园27所,乡镇幼儿园16所,村级幼儿园13所。[5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W区的3~6岁幼儿学前教育发展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幼儿入园率高,二是幼儿园普惠性程度高。这主要取决于W区采取的如下举措:
(一)强化经费投入与保障,提高普惠性资源的覆盖率
2007年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两大平台的建立为其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58]在追求“统筹城乡教育,提高入学率”的同时,重庆市确立了“统筹城乡教育,绝非削峰填谷,而是要整体提质”的政策共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缩小城乡、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差距的地方性强劲政策,如出台逐年提高投入比重并优先倾斜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政策、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免费制度、加强乡镇中心园规范化建设、重点倾斜农村幼儿园建设等。[59]W区积极响应重庆市出台的系列政策,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出台了系列政策:
1.稳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比,规范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经费的使用
在获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经费支持的同时,W区高度重视地方性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建立了富有弹性的地方性财政投入制度。为保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稳定,W区结合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的年度实际投入情况,保持地方性的财政投入的张力并适时调整地方性的财政投入力度。其中地方财政2014年投入2492万元,2015年投入2904万元,2016年投入954万元,详见表2-3。
表2-3 W区2013—2016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此外,在经费使用方面,从表2-4可以看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含幼儿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津贴费用)、园舍标准化建设、教师培训和幼儿园日常运营与维护等方面。其中人员经费在2015—2016年保持在38%左右的稳定性水平值,这将较好地保障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尤其是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园舍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主要用于该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W区积极推进乡镇中心园和附属村级园的建设,2015年改建和扩建3所幼儿园,2016年改建和扩建6所幼儿园。在经费得以支持的前提下,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在园舍条件方面都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设,这将最大程度缩小园际在园舍条件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投入幼儿园日常运行与维护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材料的更新与维护、游戏材料与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幼儿园办公经费等,2014年和2015年W区在此方面投入的经费占比超过30%,较大程度地改善了辖域内各幼儿园的日常运营条件,提高幼儿园的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游戏材料化水平,增强了幼儿学习的可玩性和乐玩性,缩小园际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差异的同时也为保教质量提供了相应的物质保障。
表2-4 W区2013—2016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情况
2.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重视普惠性幼儿园的管理
W区高度重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一方面积极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工程相关政策精神宣传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和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如《W区普惠性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W区普惠性幼儿园评定评分细则》等政策性文件,其内容包括园舍条件、办学条件、普惠性经费、员工待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化管理,还有办园理念、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过程化管理。W区大力加强普惠性幼儿园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使得每一笔普惠性经费都精准地落到实处,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办幼儿园财务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规范管理使用的通知》,该政策客观保障了幼儿园园舍条件、教学设备、校园环境、游戏材料、饮食健康等方面的相对优质性,进而为幼儿在园生活和学习的优质性提供物质载体。此外,W区加强对普惠性幼儿园的保教和保育工作的动态式管理和监督,《幼儿园督导评估考核办法》要求组建地方性的园长督导团,专门对幼儿园的办园过程与办园质量进行监督与指导。高占比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能够最大程度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因此,推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既是推动和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城乡均衡的重要方式。
(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督导,建立健全区域性专业陪伴服务体系
为加强辖域内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和督导工作,特别是为了满足辖域内不同类型幼儿园对专业性知识的现实需求,W区对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资源统筹,把教研支持与督导功能转移给教师进修学校,并在教师进修学校建立相对完备的学前教育教研指导与教学督导制度。W区教师进修学校实行教研员与服务片区“一对一”督导制度,每一位教研员负责一个片区的幼儿园专业指导与教学督查工作。W区对教研员的工作内容与角色定位淡化“督查”,强调提供具有专业性和持续性的指导服务,要求深入幼儿园的常规保教与保育工作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跟踪,对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进行全面观察与诊断并提出专业化的指导,建立一种幼儿园发展成长的专业陪伴制度。如某教研员M长期奔走于各幼儿园之间,W区所有幼儿园的发展几乎都有她的影子,并且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都由衷地信服与信赖她的专业指导。教研员M深入幼儿园的常规保教与保育工作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跟踪、指导,积极组织与推动区域性幼儿园办园理念与文化创建、本土游戏开发等主题的同盟联动,如教研员M帮助辖域内的幼儿园确定了“让好习惯在这里生根”“自然的教育,自由的成长”等办园理念,帮助N幼儿园开发了本土游戏滚坦克、挂圆环等。正是这种在专业指导陪伴下的同盟联动,逐步缩小了W区各幼儿园间在保教过程中的差异,每个幼儿园都在专业办园的轨道上朝着特色化、内涵式方向发展。正是地方教研员的专业陪伴使得辖域内各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以提升,进而促进保教质量的提升。
(三)打造区域学前教育共生联盟,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与巩固“城镇示范园+乡镇中心园+村级园”牵引辐射机制
为了缩小园际办园质量方面的差异,实现园际优势互补,W区建立了城镇示范园辐射乡镇园和村级园的学区同盟制度。为充分发挥城镇示范园在办园特色与办园质量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W区定期组织乡镇园与村级园的教师进入示范园观摩与学习、挂职与实习,并通过公开课、现场教学与研讨会等方式把示范园的优质经验传播给区域内各幼儿园。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幼儿园都可能成为同盟的中心而成为其他幼儿园学习的榜样。如W区辖域内某村级园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创建了本土游戏爬绳梯、小汽车,成为全区的典型,该幼儿园因此召开现场研讨会吸引其他幼儿园前来参观和学习,也因此引发了各幼儿园本土游戏开发的热潮。
2.建立与巩固优质园对薄弱园的示范引领机制及结对帮扶机制
为缩小各幼儿园在办学条件与办学过程方面的差异,W区在大力提高普惠性教育资源覆盖率的同时,还积极调动同盟内部的力量来缩小园际差异。在国家“精准扶贫”和“结对子扶贫”的政策理念影响下,W区积极动员区域园所,建立了优质园与薄弱园“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机制。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各优质园积极对薄弱园展开办学设施、教学设备、幼儿游戏材料、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支援,还在办园理念、课程开发、办园文化、园本教研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与帮助。如W区某民办园A在与村级园F的结对中,A园把替换下来的塑胶跑道、大型滑梯和各班积累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学习材料包等都赠送给F园。此外,A园还建立了优秀教师顶岗支教制度,定期外派教师去F园顶岗,把F园的老师引入A园进行代课,使其全方位参与A园的保教与保育活动,在观察、模仿与实践中全方位学习与领悟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并带回F园,从而增强F园办园过程的规范性,提高保教质量。
3.建立与巩固村级园依托乡镇中心园的挂靠机制
由于W区海拔高、山地多,W区广大民众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即在乡镇层面,广大民众居住相对分散,建立一个乡镇中心园不足以满足整个乡镇的幼儿入学需求,而在村级层面,广大民众居住相对集中却没有配套的幼儿园。受“撤点并校”政策的影响,部分村小已经撤并不再具有教学功能。W区借鉴和引用“中心校辐射教学点”的办学模式,在每一个乡镇建立了中心园辐射村级园,村级园挂靠中心园的管理制度。乡镇中心园与每一个村级园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中心园直接管理村级园的教师资源、办园经费、园舍建设等事项,在保教与保育方面实行全面监督和指导。如W区乡镇中心园B在辐射与引领其四个村级园发展过程中,每个村级园都继承和发展中心园的办园理念,在办园理念、办园模式、课程设计、园本文化创建、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师考核等方面都执行同样的标准。中心园园长积极寻求多种资源,逐渐改善村级园的办园条件,同时中心园安排优秀教师在每一个村级园进行顶岗支教,并积极鼓励其开展园本课程与园本游戏的开发,使其有特色有内涵地发展。
(四)积极发挥内源性活力,践行区域教研项目共生联动机制
W区93%的幼儿园都是普惠性幼儿园,每个普惠性幼儿园都享受同样的经费支持,都按相关规定收取同等标准的保教费和保育费,使得保教质量成为各幼儿园的生存之本。W区确立了规范办园过程,推进园本课程与园本文化开发工程,优先打造村级园亮点工程的发展思路,并得到了各幼儿园的积极响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下,在教研员专业服务的陪伴下,该地区有序地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每一个幼儿园都积极参与常态性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文化创建、校本教研等主题教研活动,各幼儿园都在同盟联动中进行借鉴与学习,把先进的经验内化到自身的办园过程中,实现在模仿学习中进行园本化教研,最终实现质化与超越。如2014年出台的《W区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幼儿园本土资源切实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指导意见(讨论稿)》引领了辖域内幼儿园通过同盟联动的方式开展本土资源课程化、游戏化、特色化的开发活动,如滚坦克、投挂环、走悬梯等本土化游戏,大大提高了该地区幼儿园课程本土化与特色化、游戏本土化与特色化的水平,使得每一个幼儿园都能够有内涵地自主发展。
自2013年以来,W区大力推行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长效发展理念,涌现了大批特色园和优质园。截至2016年,W区具有省级示范园1所,一类园9所,特色村级园7所(如表2-5所示)。研究组对该区的13所幼儿园(其中城区幼儿园4所,镇区幼儿园5所,村级园4所)的保教质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其在保育事项操作标准化、幼儿在园生活质量、教师教学活动适宜性等方面的差异程度小,这充分说明了W区学前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乡镇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均衡化程度较高。
表2-5 W区市级示范园和一类园的情况
【注释】
[1]夏方舟,夏菁,严金明.基于系统决策理论的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147-21148.
[2]索秀芳.系统理论与教育财政决策过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62-63.
[3]胡天状.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
[4]刘洋,孙太雨.“内发”与“外铄”的统一: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6):200-201.
[5]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2-16.
[6]郑晓锋.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19.
[7]肖鸣政.教育生态系统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5):79-83.
[8]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26.
[9]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2-16.
[10]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
[11]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83-89.
[12]郑晓锋.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15.
[1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
[1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6,27.
[15]袁春林.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论视角解读[J].中外企业家,2011(3):143-144.
[16]鲜万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2):42-48.(www.daowen.com)
[17]王璐.国际视野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理论基础、对象层次与任务内容[J].比较教育研究,2013(2):32-37.
[18]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7-128.
[19]孙柳青.走向学前教育均衡——从幼教资源配置角度看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10.
[20]翟青阁.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9.
[21]肖雄辉.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以岳麓区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13.
[22]翟青阁.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9.
[23]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259.
[24]张新婷.共生理论关照下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研究——以T学院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5.
[25]陶盈盈.基于共生理论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及稳定性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22-23.
[26]张新婷.共生理论关照下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研究——以T学院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16.
[27]虞永平.立法是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J].人民教育,2018(9):13-14.
[28]虞永平.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J].人民教育,2012(11):17-18.
[29]赵南,等.长株潭城市群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机制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3(7):34-44,54.
[30]周永明.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幼儿教育体制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07(1):81-82.
[31]曾晓东.我国幼儿教育由单位福利到多元化供给的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6.
[32]丁金霞,庞丽娟.社会体制转型与学前教育的重新定位[J].学前教育研究,2010(3):3-7.
[33]杨晓萍,李敏.公平与质量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发展——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李子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5(6):3-8.
[34]庞丽娟,夏婧.国际学前教育发展战略:普及、公平与高质量[J].教育学报,2013(3):50-55.
[35]王彦峰.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释义、问题归因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91-96.
[36]索长清,孟奕彤.普惠性学前教育及其相关议题探讨——基于2011—2016年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103-108.
[37]王声平,皮军功,关荆晶.政府发展和管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及其改进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8(8):17-27.
[38]虞永平.“幼有所育”是民生事项国家大业[N].中国教育报,2017-11-26(1).
[39]谢天.“幼有所育”是公平概念也是质量概念[N].湖北日报,2017-11-22(15).
[40]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62.
[41]冯晓霞.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J].学前教育研究,2010(5):4-6.
[42]王声平,皮军功.我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7(10):12-15,152.
[43]黄俏甜,黄虹坚.创新学前教育区域教研的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8(3):67-69.
[44]汤佩丽.园际学习共同体合作模式的实践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28-130.
[45]王文乔,于泽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幼儿师范专业与幼儿园的共生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8(10):60-63.
[46]范国睿.美英教育生态学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83-89.
[47]何佩芳.教育均衡发展与学前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思明区学前教育片区管理的实践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13-15.
[48]庞丽娟,洪秀敏,孙美红.高位入手 顶层设计我国学前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2(10):104-107.
[49]马雪琴,马富成.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3):69-72.
[50]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04-105.
[51]蔡东霞.公平与质量:对学前教育“质量话语”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20):11-14.
[52]翟博.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J].教育研究,2008,(1):3-9.
[53]虞永平,刘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思路[J].学前教育研究,2017(12):3-11.
[54]王彦峰.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释义、问题归因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91-96.
[55]唐荷花.乡镇中心园对村办园示范作用发挥研究——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野[D].重庆:西南大学,2012:11.
[56]彭婷.共生理论视域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6:2.
[57]数据由W区教师进修学校整理提供。
[58]夏婧,张芬.重庆市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普及的改革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10-15.
[59]夏婧,张芬.重庆市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普及的改革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1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