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普惠性政策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效。截至2016年,我国幼儿园数量达到23.98万所,在园幼儿规模4413.86万人;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09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前提高了26.5%。2014—2016年中央财政投入518亿元支持地方扩大普惠性资源,带动地方投入超过2000亿元,大幅度提高了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在国家强劲的政策支持引领下,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然而国家政策倾向的是提升入园率,提高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解决的是广大幼儿入园机会公平的问题,而在幼儿园保教质量方面的关注程度较为有限,致使学前教育的现实难题逐渐演化为“入公办园难、入好园贵”,幼儿园教育质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打赢幼儿园教育质量这场攻坚战的过程中,除了理顺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之外,还需要各级政府从区域性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的视角来规划与管理学前教育事业。不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幼儿园在办园理念与文化、办园形式与内容、办园过程与方法、办园结果与质量等方面都会受到地方经济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建构全国统一性的幼儿园教育规范与标准显然不合时宜,学前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各幼儿园在办园理念与文化、办园过程与行为、办园质量与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地域差异性。这意味着同一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具有相似性,比如政府的管理政策、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的文化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为区域性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与环境,因此,区域性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是破解当前学前教育质量问题的突破口。
我国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在我国实行“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下,各种类型的幼教机构应运而生。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比上年增加1.61万所,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44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03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5.42万所,比上年增加7827所;在园儿童2437.66万人,比上年增加135.22万人。上述权威的数据告诉我们民办类型的幼儿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我国绝大部分孩子都在民办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要实现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长效发展,就意味着所有的孩子在不同的幼儿园都能够接受质量有保证的幼儿园教育。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由于政府管理、经费投入、教师专业水平等条件有差异,再加上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办园过程、办园质量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笔者曾走访数所农村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发现大部分都是个体举办的作坊式幼儿园,其办园条件简陋,设施配备陈旧不符合国家标准且存在安全隐患,教师专业水平有限,教学过程中小学化倾向严重、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活动设计随意且不科学、幼儿生活活动缺乏科学性等。通过将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民办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保育活动、教学管理、教师职业状态等方面都低于公办幼儿园。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学前教育质量的优质性需求与现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实现学前教育的共生发展,就需要消除当前学前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与不充分现实。(www.daowen.com)
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影响,与基础教育相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属性与结构、法律与制度、政府责任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政府责任的明确是当前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政府责任游离,造成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部分地区的政府忽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少,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与人员缺失,学前教育专业督导机构与人员缺失等,从而影响到区域内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部分区县仅重视公办幼儿园的管理,重点关注示范园建设、优质园建设、乡镇中心园建设而忽略了其他类型幼儿园的管理,从而加剧了区域内学前教育的不均衡。区域性学前教育要从整体角度对所有的学前教育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面向所有幼儿园统筹分配教育资源并促进园际交流与合作,使每一个幼儿园都能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协同活动中成长,最终实现区域性的整体发展与均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