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钻孔装置及使用
(1)在工件表面钻孔时,应采用合适的工件,确保钻孔与应变花上圆心的偏离在±0.004D以内。每次钻孔的深度偏差应控制在±0.004D以内,图4-5给出了一种典型的钻孔装置。
图4-5 典型的钻孔装置
(2)适用于残余应力测试的钻孔技术有很多。常见的钻孔技术除了极硬的材料之外可适用于所有材料,例如使用由高速空气涡轮或转速为50 000~400 000r/min[6]的马达驱动的碳化物牙钻或端部铣刀。如采用压力钻或手电钻进行低速钻孔,因为容易在孔边产生切削应力,故应力标定常数需要特殊标定。
(3)对于极硬的材料,可以采用喷砂钻孔装置,利用它可将带有极细颗粒的高速空气流射向工件以达到钻孔效果。但该装置不适用于较软的材料也不能用在有应力梯度的场合,因为它无法严格控制孔深和孔形。
(4)对于高速钻来说,如果选用钻头或端部铣刀作为高速切削工具,应选择“倒锥形”牙钻或小型碳化物端部铣刀。商品化供应的钻头往往是根据不同用途来进行设计的,并不是每种钻头都适用于残余应力测量。因此,如果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则需要对钻孔技术和钻头进行鉴别和选择。首先在一个经过退火的无应力工件上贴上应变花,然后钻孔。对于高速钻孔方法,如果由钻孔引起的应变在±8微应变范围内,则认为该技术和钻头是适用的。
(5)如果由钻孔所导致的应变量很大,或很难在被测材料上钻孔,则可以添加合适的润滑液对钻头进行润滑。润滑液应是绝缘介质,不应使用任何含水或有电导性的液体,因为它们可能会渗透到应变计的桥路中,导致数据失真。
(6)切削刀具的顶端倾角不得大于1°,这样可避免钻孔底部深浅不一致,钻孔深度偏差应小于刀具直径的1%。对于方法B,顶端倾角不作要求,钻孔深度超过1.2 D0即可。
(7)“倒锥型”钻头端面处的直径最大,向柄身过渡时逐级变细。这样的锥形有利于确保孔壁边缘的加工质量,减少钻头与孔壁的摩擦,并防止由此引起的切削应力。为确保整个截面上的孔径大小基本一致,该锥角不应超过5°。
(8)钻孔时,可采用将刀具轴心正对应变花上圆心并下压钻孔的方法,另外有一种替代的方法是采用轨道钻孔技术[7],即刀具轴心与钻孔圆心有所偏离。由于刀具并未采用常规的对中方式,而是在一个围绕着钻孔圆心的特定轨道上运行,这样就可以钻出一个比刀具直径大一些的孔来。直接对中应变花上圆心的压入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而轨道法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调整偏离量来获得不同大小的孔径,有效地利用圆柱形切削刃进行排屑。
(9)各种类型的应变花均有其对应的孔径范围,均匀应力测量以及非均匀应力测量的取值范围有所不同(读者可自行查阅相关规定)。
(10)由于释放应变的大小近似与钻孔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钻孔直径一般优先采用范围上限值。如果使用的是直接对中应变花上圆心的压入法,刀具直径应等于孔径。如果使用的是轨道法,刀具直径应为孔径的60%~90%,并选取一定的偏离量使孔径达到设定值。
(11)钻孔应在恒温下进行。每钻一步都应停刀一段时间,使由钻孔和涡轮排气所导致的温度波动恢复平稳,退刀工序则无此项要求。在读取最终的应变值之前应至少等待5s时间。
(12)测量薄工件上的均匀应力时,需按照下文中均匀应力状态薄工件中的钻孔程序执行;测量厚工件上的均匀应力时,需按照下文均匀应力状态厚工件中的钻孔程序执行;测量厚工件上的非均匀应力时,需按照下文非均匀应力状态厚工件中的钻孔程序执行。
2.均匀应力状态薄工件的钻孔程序
(1)对于薄工件,钻孔前应读取每个应变计的初始应变值,然后开始钻孔。
(2)钻孔时应沿轴向缓慢进刀直至钻透整个工件。如果采用轨道钻孔技术,刀具同时沿环形轨道运行。随后停机、退刀,读取应变值ε1,ε2和ε3。
(3)测孔径,确认其是否在所规定的数值范围内。
(4)检查孔的同心度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5)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均匀残余应力。(www.daowen.com)
3.均匀应力状态厚工件的钻孔程序(针对方法A)
(1)对于厚工件,钻孔前先读取每个应变计的初始应变值,然后开始沿轴向缓慢进刀,直至划透应变花基底并稍稍刮擦工件表面,将该点设定为“零”孔深。
注:实践中可以采用刀具与工件间是否形成电气回路来判定“零”孔深。
(2)到“零”孔深后停刀,确认所有的应变计读数没有明显变化。用此时新的应变读数作为后续应变测量的初始应变值。
(3)启动刀具,对于A型或B型应变花每次进刀量为0.05D,对于C型应变花每次进刀量为0.06D。如果采用轨道技术,应使刀具沿环形轨道运行。然后停刀,记录每个应变计上的读数ε1,ε2和ε3。也可采用与上述步进值相近的进刀量,不过由于需要对GB/T 31310—2014中表3所列的标定常数进行附加插值运算,其计算会复杂一些。
注:实际工作中,对于1/32英寸的A型应变花每次可进刀0.125mm,对于1/16英寸的A型、B型或C型应变花每次可进刀0.25mm,对于1/8英寸的A型应变花可进刀0.50mm。即使每次的进刀量与规定值0.05D或0.06D存在小的偏差也不会对残余应力测试结果造成太大影响。
(4)重复上述进刀步骤,需将整个孔深分解为8个相等的步进深度,记录每次步进钻孔后的应变读数。对于A型或B型应变花最终孔深约为0.4D,对于C型应变花最终孔深约为0.48D。
注:之所以规定钻孔深度需达到0.4D或0.48D,是因为钻到该深度后应变读数即使还会有所增加,但读数的大小主要是受近表面应力的影响,对于A型以及B型应变花孔深超过0.2D后、C型应变花孔深超过0.3D后,应变花对下一层应力释放的敏感性几近消失。因此本方法实际上测量的是距表面深度0.2D或0.3D的近表层内的残余应力的平均值。
(5)测量钻孔直径,确认其是否在所规定的数值范围内。
(6)检查孔的同心度,确认其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7)按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均匀残余应力。
4.非均匀应力状态厚工件的钻孔程序(针对方法A)
(1)钻孔前先读取每个应变计的初始应变值,然后开始缓慢进刀,直至划透应变花基底并稍稍刮擦工件表面,将该点设定为“零”孔深。
(2)到“零”深度后停刀,确认所有的应变计读数没有明显变化。用此时新的应变读数作为后续应变测量的初始应变值。
(3)启动刀具,对于1/32英寸的A型应变花每次进刀量为0.001英寸(0.025mm),对于1/16英寸的A型、B型或C型应变花每次进刀量为0.002英寸(0.05mm),对于1/8英寸的A型应变花每次进刀量为0.04英寸(0.10mm)。然后停刀,记录每个应变计上的读数ε1,ε2和ε3。
(4)当使用A型或B型应变花时需将整个孔深分解为20个相等的步进深度,重复上述进刀步骤,并记录每步中的应变读数。
(5)当使用C型应变花时需将整个孔深分解为25个相等的步进深度,重复上述进刀步骤,并记录每步中的应变读数。
(6)测量钻孔直径,确认其是否在所规定的数值范围内。
(7)检查孔的同心度,确认其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8)按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非均匀残余应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