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7年3月4日,刘少奇在给张闻天的信中,谈到对白区工作的看法时指出:“‘左’倾错误是八七会议以来就有的”,“这种错误的根源,一方面固然是对于形势的估计错误,另一方面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哲学方法上的错误,还是我们的行动有了原则,还应否实事求是,应否估计形势,以及如何估计形势的问题。”[2]这就是说,人们做事情,处理问题,只有原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种哲学的思维方法。刘少奇在这里不仅较早地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科学的概念,而且还把它提到哲学思维方法的高度加以概括,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上的创见。
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刘少奇特别强调“实际”这两个字。他对那种不注意了解客观实际情况,只从“原则”和“条条”出发的教条主义者深恶痛绝,讥笑他们是把“原则”当作圣经,是实践中的唯心主义,是假马克思主义。
刘少奇特别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必须注重条件,不顾客观条件是否许可,单凭头脑发热和狂热的激情去干,是同实事求是的哲学方法相违背的。1959年他针对人们那种不顾及客观条件,单凭狂热的激情盲目蛮干的做法,明确讲:“政治鼓动不是生产力,只是解放生产力。如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好像人的‘胆’就是生产力,这是唯心的。”[3]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就是重视条件的,必要的客观条件和必要的主观条件都成熟了、都具备了,问题才能解决,事情才能办好。(www.daowen.com)
实事求是的哲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经济建设,都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4]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分析了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指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性。他还强调指出:“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5]刘少奇对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表示极力支持和赞同。在新中国建立前后,他一再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6]。他还依据列宁关于在一个小农生产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善于采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的过渡办法”,“我们必须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一个时期”[7]的战略思想,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五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的实质是,民主革命胜利后,还“不能马上直接采取社会主义的实际步骤”。他认为,“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的政策是要不得的”,“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则要犯‘左’倾的错误”[8]。几十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刘少奇这一战略方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和实事求是哲学思维方法的光辉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结果;而私有制的彻底消灭,有待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达不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就急于叫资本主义“绝种”,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刘少奇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的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就是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刘少奇坚持和倡导实事求是哲学思维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有高度的革命精神、革命勇气才能做到”[9]。“没有勇气,就不敢实事求是。”[10]这是因为,实事求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哲学思维方法,它是具有强烈的党性的。刘少奇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状况,揭示了坚持实事求是思维方法同个人思想意识修养的密切关系,这对于提高全党干部贯彻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