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情适应的特殊政策与办法

国情适应的特殊政策与办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和方法,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意见,并嘱托他对新中国经济成分的分析做进一步思考,草拟文件提请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讨论。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国情适应的特殊政策与办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采取什么样的方针和方法,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的构想等问题做了讲话,提出“我们努力发展国民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而“至于经济成分的分析还要考虑”[14]。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就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构成、主要矛盾,以及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做了发言。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意见,并嘱托他对新中国经济成分的分析做进一步思考,草拟文件提请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讨论。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做的报告,是一篇建设新中国的纲领性文献。他依据中国的国情,阐明了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一系列问题,精辟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及其党在建国后所应采取的基本方针,为如何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蓝图。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刘少奇在《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重要著作中,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构想及其一系列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刘少奇提出,在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后,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主要由以下五种经济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2)合作社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小商品经济与半自然经济占着绝对的优势。合作社经济在当时还很少,但可以很快地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很少,但可能在一个颇大程度上去组织。国营经济在当时也是一个可观的但还是很小的成分,不过它可以使社会的经济命脉操在国家手中,而居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

刘少奇指出,上述五种经济成分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在这种新民主主义经济内部,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是在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及封建势力以后,新中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将要决定中国将来的发展前途到底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抑或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我们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15]。这种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比社会生产力比较先进的人民民主国家长得多。

刘少奇认为,合作社经济是国营经济的同盟者和带有决定意义的助手,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营经济的助手,而小商品经济及半自然经济则是一种动摇的力量。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十分接近社会主义的经济,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是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基础。

根据上述分析,刘少奇认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是:五种经济成分中,除开那些投机操纵的经营及有害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经营之外,都应加以鼓励,使其发展。但在这种发展中,必须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扶助独立的小生产者并使之逐渐地向合作社方向发展。组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范围以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而对于带有垄断性质的经济,则逐步地收归国家经营,或在国家监督下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对于一切投机操纵及有害于国家民生的经营,则用法律禁止之。这就是说,“在可能的条件下,逐步地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以便逐步地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种过渡,是要经过长期的激烈的艰苦的斗争过程的”。[16]在40多年前,刘少奇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这些经济建设基本方针、政策和方法,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无可非难的。

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17]列宁还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18]列宁这些论述,实际上是提出了在小生产占优势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注意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更加重视和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创造的物质技术管理和文化条件的问题。现在看来,刘少奇在当时的一些想法是从列宁的这些论述中受到了启发的。1956年12月,在人大常委会第52次会议上,刘少奇对毛泽东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如果资本家要盖工厂,是否可以准许他盖呢?可以的。“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19]后来,当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结束得过早和对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得不够时,几次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但未能如愿。这个问题真正解决得比较好,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生产力蓬勃发展,蒸蒸日上。邓小平强调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应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0]显而易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运用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注释】

[1]载《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7~658页。

[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6页。

[6]《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0页。(www.daowen.com)

[8]《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3页。

[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86页。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6页。

[1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12]《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0页。

[13]《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0页。

[1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1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7页。

[16]《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8页。

[17]《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342页。

[18]《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342页。

[19]《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327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