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中的实践优越性

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中的实践优越性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他坚决反对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同时,他也反对轻视理论的重要性,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2]刘少奇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客观条件,反对脱离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主观盲动性。

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中的实践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因为,实事求是是一个认识过程,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求得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

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刘少奇说:“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18]革命者要求的自己的进步,必须到革命的实践活动中自我锻炼和修养。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号召广大革命者、共产党员要积极奔赴抗日前线,到抗日运动的烽火中锻炼成长。

刘少奇深刻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明确指出“实践对理论的基源性与优越性”[19]。人们只有亲自参加革命实践,才能深刻体验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如果脱离实践,要找到真理,找到正确的道路,成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坚决反对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同时,他也反对轻视理论的重要性,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他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解决与正确联系”[20]。任何理论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际的有生命的马列主义,恰恰就包含在这些问题(按:即实际问题)中,包含在一切人们的社会的具体实践中,而不在书本的公式上及一切抽象的神秘的地方”[21]。理论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变成死板的教条,而不能成为实践的指南。任何理论都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实践中修改它、补充它。1948年10月,刘少奇同华北记者团谈话时明确指出:“你们要把党的政策执行结果如实告诉我们,中央时刻在准备考验自己的政策。中央是这个样子,各级党委也应该是这样子。如果政策有错误,就修正它,如果它是不完全的,就把它补充得完全起来。马列主义的领导,应该如此。”[22](www.daowen.com)

刘少奇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客观条件,反对脱离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主观盲动性。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里,《人民日报》曾用大字标题提出和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使很多人头脑发热,盲目蛮干。在1962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针对1958年后的严重教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证明“这个口号是错误的,应该取消”[23]。那种完全否定主观能动性的客观主义是错误的,但是不能反对重视条件。要做好一切事情,都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要有客观的条件,还要有主观的条件。必要的客观条件和必要的主观条件都成熟了,都具备了,问题才能解决,事情才能办好。一切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时间、地点、条件。刘少奇说:“条件是可以经过人们的努力去创造和改变的,但是不具备一切必要的条件,事情是不能办好的。”[24]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条件下,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发挥伟大的作用。刘少奇还指出,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根本经验教训在于不实事求是。什么是“大跃进”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所指出的多、快、好、省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大跃进”的要求是:既要多、快,又要好、省;既要数量,又要质量;既要照顾需要,又要根据可能的条件;既要高速度,又要按比例;既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又要有长远打算。刘少奇说:“正确地处理这些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就是实事求是。”[25]

刘少奇这种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社会实践和客观条件的作风,是非常可贵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不坚持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不尊重社会实践和客观条件,势必犯主观盲动主义的错误,也就达不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