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授业研究:诗书礼乐之教的存在

孔子授业研究:诗书礼乐之教的存在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认定“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还说七十余弟子“身通六艺”。后代有些学者便由此引申为孔子设置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门课程,还有人把诗、书、礼、乐抚上书名号。意味着孔子授业以《诗》《书》《礼》《乐》为教材。这些都是“诗教”“礼教”“乐教”的理由。然而,不必由此而轻易否认孔子的诗书礼乐之教的存在。

孔子授业研究:诗书礼乐之教的存在

史记》认定“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还说七十余弟子“身通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后代有些学者便由此引申为孔子设置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门课程,还有人把诗、书、礼、乐抚上书名号。意味着孔子授业以《诗》《书》《礼》《乐》为教材。问题在于这些判断是否有足够的史料依据。单就《论语》而言,其中传递的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为这些说法提供支持呢?

《论语》中提到的“诗”“书”“礼”“乐”“易”之处,以章为单位统计(孔子在弟子不在场情况下,同别人交谈中提到的相关言论,因同授业无干,故未放入),共有“诗”16见,“书”4见,“礼”37见,“乐”21见,“易”1见,“春秋”未见。大致可以证明,孔子确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依他之见:

诗以兴,礼以文,乐以成。

(《论语·泰伯》)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www.daowen.com)

在《论语》中,“礼”“乐”并称及连成“礼乐”一词9见。

按照他的意见,“不学礼,无以文”。“不学乐,无以成”,也可这样说。

这些都是“诗教”“礼教”“乐教”的理由(只是未提及“书教”的理由)。他有如此充分的理由,能不实行诗书礼乐之教么?

唯在相关言论中包括的《诗》,只有5见,《书》为3见,《礼》1见,大都作为引文,哪里还谈得上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更不用说迄今还无法证明曾有《乐》(经)存在(《论语》中提到的《韶乐》《武乐》为乐章)。

孔子授业以师—弟子问对为主要方式。弟子所问,或孔子所问,为授业中关注的内容。其中弟子问到某诗句的解释,为2见,问到《书》中某句解释,仅为1见,而乃师并未以《诗》《书》《礼》《乐》问弟子。于此更足以证明,孔子授业既未开设“六艺”课程,更未以经典为教材。

然而,不必由此而轻易否认孔子的诗书礼乐之教的存在。因为孔子基于“不学诗,无以言”的见识,自会鼓励有志于从政的弟子,在礼仪场合,运用诗句同别人对话;基于“不学礼,无以立”的见识,认定“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表明“礼”是“恭”“慎”“勇”“直”之类行为规范的规范。由此亦可以看出,孔子授业中的君子之教,并非简单的伦理之教,而属于带有世俗信仰性质的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君子之教。

以上只就《论语》中提供的信息而论。其实,司马迁所谓七十子“身通六艺”一说,另有所据。据称,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史记·滑稽列传》)如此解释,更加证明所谓“六艺”之教,为超出伦理范围的君子之教。令人费解的是,司马迁既不在《孔子世家》中引用此语,又未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引用此语,而在《滑稽列传》中引证,未觉滑稽。难道那些身为滑稽大王的传主,都配称“身通六艺”的智能之士么?

何况,孔子即使果有此说,所说的也只是“六艺”之用,仍不足以证明夫子授业为“六艺”之教。要说七十子皆为“身通六艺”之士,更难使人相信。至少就同孔子过从最密、相契甚深的子路来说,在“六艺”中,其乐艺连孔子也不敢恭维。只能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论语·先进》)他鼓瑟就是那么一种水平,怎么会鼓到我的门上来呢?子路甚至公然对乃师扬言:“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一个对“书”不感兴趣的人,其“书艺”如何?话说回来,司马迁称“六艺”,虽指称“六经”(包括经典乐章),而“六艺”一说,毕竟是指“六经”随机之用。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之前,不致发生把秘藏经典作为通用教材的遐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