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学以诵经、读礼为始终

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学以诵经、读礼为始终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后人从荀子的申述中,疑“始乎诵经”之“经”为“书”之误。因为已有“五经”观念者对于不以“礼”为“经”,难以认同。关于“礼”,杨倞解为“典礼之属”,即不属经之列,同“始乎诵经”之说不相抵牾。综上所述,荀子既然确立经的意识,又把诸经典并称,所谓“始乎诵经”,当把诸经包括在内。故“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可理解为从诵诸经入手,而把蕴涵于其中的道义,落实在“法之纲纪,类之大分”的礼制上。

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学以诵经、读礼为始终

学之始—经—政事之纪也

学之终—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关于“经”,杨倞解为《书》《诗》。其根据大抵为荀子后文有言:“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唯后人从荀子的申述中,疑“始乎诵经”之“经”为“书”之误。因为已有“五经”观念者对于不以“礼”为“经”,难以认同。这又牵涉到对于“礼”的理解。

关于“礼”,杨倞解为“典礼之属”,即不属经之列,同“始乎诵经”之说不相抵牾。唯“礼”非“经”,何须“读”?清代校勘学家卢文弨所校《荀子》,疑杨倞所注“典礼”为“曲礼”之误,仿佛杨氏本来就不存“礼非经”之见;若解“礼”为《礼记》之《曲礼》,不仅对礼的解释过于狭窄,亦同荀子“始乎诵经”之说不谐。

关于所诵之“经”,究竟何所指,从荀子屡次提到经籍之处(见表15.4),可以揣度。

表15.4 《荀子》所提经籍统计

《荀子》一书中存在把“先王之道”或儒家整理的经籍,“三分”“四分”“五分”并提的情况(见表15.5)。

表15.5 《荀子》对儒家经籍的分类情况

(www.daowen.com)

(续表)

值得注意的是:

1.尽管《史记》提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在《论语》中,至多提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而未见《诗》《书》《礼》《乐》并提。孟子作为孔子的私淑弟子,既未提到孔子以什么典籍教弟子,他本人虽经常引用《诗》《书》,间或提到《礼》,亦提到过《春秋》,却未提供自己以什么典籍教弟子的暗示。在《孟子》中,亦未见《诗》《书》《礼》《乐》并提的记载。这是由于孔孟通常把《诗》《书》《礼》《乐》主要当作事情谈论,并非当作经典议论。而荀子才堪称“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的倡导者。

2.《诗》《书》《礼》《乐》情况尚且如此,说孔子行“六艺”之教,更成为问题。

孔子提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证明他知道《易》,并大体上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至于学了没有,何时始学,难以论定。郭沫若注意到荀子在《劝学》《荣辱》《儒效》诸篇中,未把《易》同《诗》《书》《礼》《乐》并称,而间或引证《易》,故断言荀子系在晚年“蒙佯狂之色”时才治《易》,[2]可备一说。不过荀子晚年偶有把《易》同别的经籍并提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这不仅证明所谓孔子“六艺”之教,证据不足,且显示荀子对后来确定“五经”地位的影响。

综上所述,荀子既然确立经的意识,又把诸经典并称,所谓“始乎诵经”,当把诸经包括在内。不仅周礼及士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的直接依据,其余经典也都体现礼制精神。故“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可理解为从诵诸经入手,而把蕴涵于其中的道义,落实在“法之纲纪,类之大分”的礼制上。否则诵读岂不是流于空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