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授业研究:儒家教化的要义

孔子授业研究:儒家教化的要义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或早于上述著作论及教化问题。在《荀子》中,单音词“教”26见,“教化”8见,同教化义近的“政教”8见,“法教”1见。此外还有同“教化”有别的“教诲”7见。儒家教化的要义,荀子表达如下。概言之,“上者,下之师也”,教为各级治者应尽之职。这就是说,政令如得到百姓的响应,以至化民成俗,便是礼治的教化功效。故“先教”为教化题中应有之义。

孔子授业研究:儒家教化的要义

关于“教化”一词的出典,《辞海》援引《礼记·经解》及《诗·周南·关雎序》。《荀子》或早于上述著作论及教化问题。

在《荀子》中,单音词“教”26见,“教化”8见,同教化义近的“政教”8见,“法教”1见。此外还有同“教化”有别的“教诲”7见。

儒家教化的要义,荀子表达如下。

1.治教不二,官师一体,即教为礼治题中应有之义,从而以君为师,以官为师,以吏为师。概言之,“上者,下之师也”(《荀子·强国》),教为各级治者应尽之职。相应地居上位者不仅要“正身行”,堪为百姓表率,重要的是其“政令教化,刑下如影”(《荀子·臣道》),“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荀子·强国》)。这正是“影响”一词的出典。(www.daowen.com)

这就是说,政令如得到百姓的响应,以至化民成俗,便是礼治的教化功效。如孟子所谓“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这自然不是说“礼教杀人不用刀”,原意是“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章句上》)。

《说文》解“教”字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便出于此意。

2.先教,即教而后用,教而后兵,教而后刑。如果要使政令如形如声,从而对民发生“影”“响”。起码先得使百姓对政令有所了解,然后再依法行政。故“先教”为教化题中应有之义。鉴于当时普遍存在“不教而战”“不教而杀”的弊端,滥用民力,草菅人命,孔子指其“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孟、荀亦有同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