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子教学方法与对答之智慧

孟子教学方法与对答之智慧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科”,朱熹解为科条。孟子对于其弟子,大抵有问必答。如在邹国时,曹交向孟子请教:“人皆可以为尧舜,究竟有没有可能性?”为什么一推了之呢?前人断言,曹交有“挟贵而问”之嫌。孟子在滕国时,滕王之弟滕更曾在孟子门下,他向孟子求教时,孟子总是不予置答。就选择门徒及答问对象的标准来说,夫子不仅毫无攀附权贵之意,相反,恰恰同不成才的“官二代”保持距离,从而显示孟门之教的高致。

孟子教学方法与对答之智慧

在典籍(文)与有价值的口碑资料(献)为诸子掌握的情况下,口耳相传的授业,以问答为基本方式。这便是答问之教。

孟子授业而论,一般讲,“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章句下》)“设科”,朱熹解为科条。(“科条”一词出自《战国策·秦一》)

孟子对于其弟子,大抵有问必答。如公孙丑提出一个问题:“您如果做了齐国的卿相,实现自己的主张,从而成就齐国的霸业或王业,自然不成为问题。请问:在此情况下,您是否动心呢?”单就这个问题,他们师—弟子之间,就达十四问、十四答之多(《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足见其诲人不倦的精神。

不过,孟子并非全然来者不拒,有问必答。如在邹国时,曹交(曹君之弟,不过曹国早已成为附属国)向孟子请教:“人皆可以为尧舜,究竟有没有可能性?”孟子耐心加以回答。曹交或许觉得有启发,进而提出,我可以见到邹君,向他借个馆舍住下来,以便受业于您的“门下”。孟子婉转地表示:“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章句下》)为什么一推了之呢?前人断言,曹交有“挟贵而问”之嫌。(www.daowen.com)

是不是如此,从孟子拒收滕更为徒的理由可知。孟子在滕国时,滕王之弟滕更曾在孟子门下,他向孟子求教时,孟子总是不予置答。其弟子公都子颇为不解,遂问乃师是何缘故。孟子宣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章句上》)故不予回答。

就选择门徒及答问对象的标准来说,夫子不仅毫无攀附权贵之意,相反,恰恰同不成才的“官二代”保持距离,从而显示孟门之教的高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