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授业研究:重现夫子的教诲

孔子授业研究:重现夫子的教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久有有若貌似孔子的传说。所谓“有子之言似夫子”,或为这一传闻的引申之作。如果像有若、子游那样,不把孔子在特定的场合、针对特定对象发表的有的放矢的言论,夸大为普遍真理,至少可以不致为孔子研究添乱,或者还可消除一些对夫子的误解。总之,“有若之言似夫子”原本寻常,只是在儒家学风大变之后,才令人耳目一新。

孔子授业研究:重现夫子的教诲

论语》中孔子精辟的言论不胜枚举。关于其中的重要言论,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学者的解读往往莫衷一是。这就不免存在到底如何把握其原意问题。令人感兴趣的是,孔子亲授的弟子如何领会乃师的教诲。关于这个问题,《论语》中虽也有一些记载,而更为传神的,莫过于《古文观止》一书编者吴楚材、吴调侯从《礼记·檀弓》中摘取的一节,题为《有子之言似夫子》。意思是有若对孔子言论的判断,近于乃师的原意。即使把此节记载当作寓言故事,它对于如何解读孔子的言论,亦不失为颇有启发的案例。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若问曾参:“关于如何看待‘丧’(失去职位),你问过夫子吗?”曾参回答:“我听夫子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然而,有若不相信乃师会有如此说法。曾参说,“我真是听夫子这么说的”,有若仍然表示怀疑。因为在他看来,“这不像是君子该说的话”。曾参为证明自己传言不虚,声称自己是同子游一道听夫子这么说的。有若依然不信。认定,即使如此,那么夫子也是有所指而言,而非关于如此看待“丧”和“死”问题的一般见解。

事后,曾参把此事告诉子游。子游听了不禁大为感叹:有若真不简单!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符合夫子的本意。因为夫子的如此言论,真是有所指而发。为此,他举例说明,当年,夫子在宋国时,见该国司马桓魅为自己造石椁,三年未造成。夫子由此感慨:“如此奢侈,人死了还不如快些腐朽为好。”所以“死欲速朽”是针对桓魅而说的气话;又如,南宫敬叔失去职位以后,返回鲁国。车上载了许多珍宝去朝拜国君。在夫子看来,“像这样行贿,失去职位以后还不如快些变穷更好”。故“丧欲速贫”,是针对南宫敬叔的行贿行为而言。

曾参听了子游这番话以后,大感兴趣。于是,转而向有若请教:“你到底凭什么不信夫子竟有如此说法?”有若说,夫子在中都宰任上,曾立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之制。由此可知,他原无“死欲速朽”之意;又如他在失去鲁国司寇之职,谋求到楚国任职之前,先后派子夏、冉有去了解那里的情况,亦可见得他并无“丧欲速贫”的想法。

久有有若貌似孔子的传说。所谓“有子之言似夫子”,或为这一传闻的引申之作。不过,即使把它作为寓言故事,其意味倒也深长。

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孔门弟子如何对待乃师教诲的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曾参明明听过乃师这么说,而有若偏偏不信老师竟会这么说。尽管“参也鲁”(《论语·先进》),他并不生气,却耐心地表示自己传说不虚,并以子游为旁证。直到子游解释以后,才茅塞顿开。随即向有若请教,问他凭什么不信夫子竟有此说。他如此虚心,倒表明参也“不鲁”。或许由于他早就从友人那里,懂得“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论语·泰伯》)的道理。

有若不信夫子有“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之说。因为在他看来,这不是君子应该说的话。当他无法否认老师确有此说时,倒也见怪不怪,遂根据自己对夫子以往相关行为的了解,认定这不过是老师有所指而言。他的这个判断,后来果然得到子游举例证明。

子游长于当时所谓“文学”。他虽然同曾参一道听到乃师的这个过激言论,并不像曾参那样把此种过激言论当成教条。尽管他对乃师的正确言论不仅相信,而且还付诸行动。如在武城宰任上,弘扬弦乐,颇有成效,而对乃师的不当言论,却敢于当面据理反驳(《论语·阳货》)。故他不加犹豫地赞同有若之见,并举例证明夫子的过激言论确是有所指而发,也显示出他对老师的言论并不盲从。(www.daowen.com)

其实,孔门弟子如此领略乃师的教诲,原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只是同汉代以还儒家学风比较起来,才显得颇不寻常。

孔子一向不尚空谈。他的言论大都是有所指而发,可算是有的放矢。所以,对同一个问题,如仁如智如勇,如“闻斯行诸”,往往根据不同对象的品性、价值倾向、行为表现或学习态度,作出不同的回答,而在不同的回答中,隐含着他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或基本主张。孔门弟子对此种情况,不会不习以为常。

自然,孔门众多弟子中,不免有智拙之别、仁德差异、好学程度不同。其中能够从他的具体解答中领略其本义的弟子,亦大有人在。如颜回、子贡、子夏、子游和有若,都称得上好学的弟子。其实,在此案例中的曾参,虽在不经意的回答中,显得呆滞,而此话题一经子游、有若点破,他很快就心领神会。不仅由于他善于反省,亦同熟悉乃师回答问题的习惯不无关系。

重要的是,孔子生前声望虽然不小,确也不大。就连达巷党人也不无感慨:“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这位夫子只得反复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自律、自我安慰或聊以解嘲,终究出于无奈。孔门弟子对乃师虽仰慕之至,而在一般情况下,还不致把他作为圣人崇拜。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夫子是个好学的真孔子。

流传下来的孔子言论,属于难得的文化遗产。其中重要的价值判断,不论对错,作为当时客观存在的现象,都该成为孔子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对象。只是这种研究的成果,稍为接近历史的事实,至少不致曲解历史,才不失学术研究的价值。尽管由于历史的烟尘无法突破,如今几乎不可能对孔子有真正的了解。如果像有若、子游那样,不把孔子在特定的场合、针对特定对象发表的有的放矢的言论,夸大为普遍真理,至少可以不致为孔子研究添乱,或者还可消除一些对夫子的误解。

总之,“有若之言似夫子”原本寻常,只是在儒家学风大变之后,才令人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