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孔子成名之谜揭晓!

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孔子成名之谜揭晓!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晏婴表示“不可”。如果说在春秋以至战国那样的乱世,礼坏乐崩已成大势所趋,故晏婴有理由把过时的礼乐之规视为孔丘无以成名的缘由,那么我国在大一统成为定局之后,孔子倒恰恰以此类繁文缛节而大红大紫,从而使博学的孔子“无所成名”几乎成为伪问题。以上引自战国至两汉间的传闻,虽不足以成为信史,而那个时代孔子“天下莫能容”的印象,倒不失为观察世道的明鉴。每个学者时运不同,在所难免。

孔子授业研究(修订版):孔子成名之谜揭晓!

孔子齐国时,齐景公曾打算把“尔稽”(或称尼溪)地方分封给他。晏婴表示“不可”。他对孔子的主张和为人,多所指谪。其中虽或有不实之词,而他把孔子的礼乐主张,放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上分析,却道出了孔子之道不为时代所容的缘由。依他所见,自从先贤过世,周王室日趋衰微以来,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落,声乐繁充,而世德滋衰。在此背景下:“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饰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原缺,据《墨子》补],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以仪世,劳思不可以补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导民。”(《晏子春秋·外篇第八》)

如果说在春秋以至战国那样的乱世,礼坏乐崩已成大势所趋,故晏婴有理由把过时的礼乐之规视为孔丘无以成名的缘由,那么我国在大一统成为定局之后,孔子倒恰恰以此类繁文缛节而大红大紫,从而使博学的孔子“无所成名”几乎成为伪问题。这便是朱熹、焦循“无所成名”别解出笼的背景。

以上引自战国至两汉间的传闻,虽不足以成为信史,而那个时代孔子“天下莫能容”的印象,倒不失为观察世道的明鉴。

孔子在世时到底“成名”与否,后人原不必深究。然而正如孔子(或许是战国至西汉间的有识之士)早就觉察,博学而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事实上“智者”“仁者”甚至“忠者”,不被重用,反遭厄运,历来如此,至今仍屡见不鲜。可见博学而无所成名,又是任何时代都不容忽视的现象。(www.daowen.com)

有道是:“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若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每个学者时运不同,在所难免。即使流年不顺,果如先贤,此言此行,矢志不渝,不亦君子乎!

【注释】

[1]王元化.思辨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68—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