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教育:孔子启发艺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孔子启发艺术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弟子若要求得乃师“启”“发”“复”。人道启发是孔子教诲的基本原则。“原则”也者,无非是今人似乎代替孔子建构“教育思想体系”而采用的说法而已。问题是教学情境今非昔比。鉴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如果把这种复杂问题简单化,势必更加促成对孔子启发艺术的向往。谁不行“启发”之道,难道打算奉行“注入式”么?问题是在现代,有哪所学校允许教师“跟孔子学当老师”,实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呢?

现代教育:孔子启发艺术的重要性

孔子宣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听起来像是针对弟子的“三不状态”,宣布教诲的“三不主义”。

这“三不主义”,看起来与后来卢梭倡导的消极教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积极意义倒也显而易见。因为他把“学”(或修身)看成是弟子的事情。弟子若要求得乃师“启”“发”“复”。自己就得从不愤到愤,从不悱到悱,从举一隅不能三隅反到举一反三。

那么,教师该怎样促成弟子发生这种转化呢?其实,这在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伪问题。这种提法已经落入今人把学生“包下来”思维的俗套。在孔子所处时代,这不是他要解决的问题。只能说他平时对弟子的教导,或许间接有助于弟子发生这种转化。

人道启发是孔子教诲的基本原则。果真如此,那就对《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何以发表那些言论,很难逐一解释了。怎能证明什么言论因什么“愤”才启,什么言论因什么“悱”而发呢?“原则”也者,无非是今人似乎代替孔子建构“教育思想体系”而采用的说法而已。

其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孔子如此,在他同时代别的什么“子”,什么“家”,也做得到。就是如今的凡夫俗子,做起来也容易之至。只要不是“唠叨”之辈,照这样去做,有何难哉?

问题是教学情境今非昔比。在我们这个时代,早就不允许教师这样做了。譬如,一个班级有45个学生。教师即使明知对某一课文有5个学生“愤”不出来,有10个学生“悱”不出来,有15个学生举一而不反三,还不得不“启”而又启,“发”而再发,没完没了地“复”下去。否则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怎能完成呢?

这样一来,新的难题就发生了:

1.上课,或课业,岂不是成为主要是教师的事情了?(www.daowen.com)

2.如果教师不得不不愤而启,不悱而发,那么所启所发,又怎能成为“有效的教学”?

3.治本的办法或许是由教师促进学生发生从不愤到愤、从不悱到悱的转化。然而教师做得到么?有什么条件足以保证教师做得到呢?

4.由于无法治本,何妨治标。这就是用分数、考试、评比、竞赛、奖励、惩罚之类外在手段,促进学生去学,使其不得不学。然而这些饮鸩止渴的手段,只能促进学生上了这些“鸩”的瘾,也就更加不把敬德、修业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鉴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如果把这种复杂问题简单化,势必更加促成对孔子启发艺术的向往。何况从民国初年开始,就把所谓“启发式教学”,作为同“注入式教学”针锋相对的概念(有“废止注入式”一说)。尽管那时所谓“启发式”只不过是向孔老先生借用“启”“发”两个单词,以便拉孔子这面大旗作虎皮,而同其原意并不相干。只是这么一来,也就把退路堵死了。谁不行“启发”之道,难道打算奉行“注入式”么?以致从那时起,教师讲解就蒙上了“注入式”阴影。就连讲课的教师本人也觉得理亏。问题是在现代,有哪所学校允许教师“跟孔子学当老师”,实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呢?

【注释】

[1]《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年四十二……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2]例如,“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云),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南容三复《白圭》(指《诗》云:“白珪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论语·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