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与子路同长于“政事”,于孔子面前,他同子贡一样“侃侃如也”。他同子路、子贡的区别如表7.3所示:
表7.3 冉有与子路、子贡的区别
注[1]:自然,在当时那种时代,“艺”属“鄙事”。如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琴牢引孔子语“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作解。
孔子对冉有的引导为:
当子路与冉有同问“闻斯行诸”时,孔子对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理由是“求也退,故进之”(《论语·先进》)。
当冉有表示“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时,孔子指出:“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www.daowen.com)
孔子大抵不相信求仁用力而达不到的情况:“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其实,所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是托词。问题不在“求也退”还是“求也进”,而在于冉有悦什么“道”?在什么事情上“退”。
孔子适卫,不禁慨叹:“庶矣哉!”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答:“富之。”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的回答是“教之”(《论语·子路》)。“庶”“富”“教”仿佛是安邦治国的三个台阶。孔子有感于在卫不见用,自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如有机会治卫,他大概将行庶—富—教路线,冉有则不然。
当孔子问冉有的抱负时,他自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先进》)。表明只谋求“足民”即“富之”,至于“教”之礼乐“以俟君子”,又属托词。他压根儿对此缺乏兴趣。
不仅说说而已。后来冉有作为季氏家臣,经过一番努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作为“足民”之举,倒不失为“求也进”。孔子对冉有的作为,大为光火,遂大叫,冉求,“非吾徒也”,像是宣布开除他的“学籍”,并号召:“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