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授业中,为什么又如此重视乐呢?依他之见,士君子虽“立于礼”,但需“成于乐”。
乐,一般系指音乐(声乐、器乐),作为歌词的诗和伴舞。由于乐有民间流行音乐(如被视为“淫乐”的郑声)和宫廷及士君子的雅乐(如《韶》《武》)之别。故乐须受到礼的节制,依孔子之见,这便是“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反之“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礼记·仲尼燕居》)。唯其如此,孔子继承先辈传统,在授业中,常把礼乐并称。《论语》中并列使用“礼”“乐”的情况,罗列于下:
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2.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论语·先进》)
3.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先进》)
4.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论语·子路》)
5.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6.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无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www.daowen.com)
7.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论语·季氏》)
8.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9.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论语·阳货》)
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把孔子授业归结为礼乐之教。
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论语》记载孔子关于乐、礼乐的言行虽然不在少数,而对于礼与乐的区别,礼、乐何以相辅相成,以及为什么断言士君子“成于乐”,都甚少论及。后来《礼记·乐记》才对诸如此类问题作了较为充分的说明。
孔子的伦理之教同一般伦理之教的区别在于:
1.有这种或那种德性(道德品质)的人,即使是正当的行为,如孝、悌、忠、信,仍须受到礼乐调节。或者说,符合礼乐的行为,才算是正当的行为。
2.所谓伦理之教因以修身为本,实际上是同伦理相关之学(学习之学)。
唯其如此,其中所使用的“孝”“悌”“忠”“信”“仁”“义”之类伦理概念,即使并未完全失效,但同反映平等的社会关系的类似概念,实不可同日而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