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君子学说-了解君子人格发展

孔子君子学说-了解君子人格发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其中的若干关键词如“君子”“小人”“知”“仁”“勇”等,孔子多有表述,而这些表述都非给这些概念下定义。就以“君子”这个论题为例。孔子的君子之教,犹如现代的“案例教学”,是反复从不同案例中,揭示某种价值观念的真谛,针对弟子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尤其是治学态度,为其指出行动的方向。孔子旨在弘扬君子,当以“侍君子之道”待之。

孔子君子学说-了解君子人格发展

关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其中的若干关键词如“君子”“小人”“知”“仁”“勇”等,孔子多有表述,而这些表述都非给这些概念下定义。这类议论也并非都以弟子为谈话对象。它们或是孔子有感而发。其中自然也有不少是针对弟子(质疑者或非质疑者)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尤其是治学态度而发表的有指导价值的言论。如何看待这种类型的“对话式”的教与学呢?

就以“君子”这个论题为例。如果老师给出关于“君子”“知”“仁”“勇”之类概念的定义(属于注入式),或者像苏格拉底那样,引导其谈话对象一步一步舍弃这些语词指称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使谈话对象自己发现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得出相关概念的定义(“产婆术”),那么这种对话对谈话对象的现有精神状态、行为表现未必能发生多大影响。如果硬要学生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同这个或那个定义或理所当然的道理加以对照,以便找出差距,那便成为教条式的教与学。因为从普遍的概念、一般道理到个人具体情况,要经过许许多多步骤的逻辑推理,才能合理地确定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简单化的做法,自然同“产婆术”无干。

孔子的君子之教,犹如现代的“案例教学”,是反复从不同案例中,揭示某种价值观念的真谛,针对弟子的精神状态、行为表现,尤其是治学态度,为其指出行动的方向。单是把“君子”与“小人”加以对比,至少就有18次之多,从而使谈话对象(其中包括弟子)了解君子的本色和致君子之道。(www.daowen.com)

孔子旨在弘扬君子,当以“侍君子之道”待之。对他,也就不必以逻辑推理苛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