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情声气的结合:播音发声实训教程简介

情声气的结合:播音发声实训教程简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对各种不同感情色彩在气息声音上显露的特点,也做过精辟的阐述: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悲的感情——气沉声缓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黏上述规律是对情声气结合较为直观、具体的概括。

情声气的结合:播音发声实训教程简介

在前文讲声音弹性时,我们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情、声、气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感情运动——气随情动——声随情变”。情、声、气三者和谐统一,才能使气息更好地用于声音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一)感情运动——真而不直

情感是播音创作的核心,是有声语言表达的支柱。张颂先生主张“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1],强调在播音教学中要有宁可“情足声欠,不可声足情欠”的原则,他把情感在播音中的动力作用概括为“情感在想象中具有能量调节的功能,关键是它伴随着主观体验;情感为想象定向;情感在欣赏接受中有感染作用”。[2]

“情贵乎真”,“真”是情感交流得以实现的前提。“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只有真情、真诚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情真是情感真实和情感表达的真实的完美统一,“艺术的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模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而这种内在因素也和它本身协调一致,因而可以把自己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3]真是美的重要因素,情真既是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前提,也是其方法。在播音表达中,情感的真实与声音表达的真实应结合在一起,做到情真而不直,尽情又合度。

关于“情”,古人已所论不少,其中“七情”说流传较广。《礼记》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 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将有声语言通常所表达的感情分成了五大类,即爱憎、悲喜、惧欲、急冷、怒疑,包括十种基本感情色彩。这种划分对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引发和把握具体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二)气随情动——通畅自如

以情调气、气随情动是气息运用的高级阶段。情之所至,气之所依。气息的深浅、疾徐、强弱等变化,均应根据思想感情的运动来调节。情绪过程能够引起人体各器官的一系列变化,如情绪激动时,脉搏加快、血液增速、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等。其中最容易感觉到的且与发声有直接联系的就是呼吸的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吸的次数和呼吸的方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松紧适度、张弛有致、控制得当、运行畅达的气息是声音表达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传者实现心理——生理联结融合的纽带。在气息自如调控的基础上,生理快适与心理愉悦、肌体运动与情感变化互为因果、相互促发,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实现审美创造的重要前提,而其运作过程本身也具有并生成一种特有的审美快感。

图7-1 不同的情绪下呼吸的频率图

(三)声随情变——美合于用

气息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引起声音的变化。当呼吸次数较少时,发音速度一般较慢,如人在悲哀时或有气无力时讲话速度都很慢;呼吸次数增加,发音速度会加快,如欢乐或紧张时的发音速度一般都比较快。使用腹式呼吸,声音比较低,胸腔共鸣多些;改用胸式呼吸,声音容易提高,变得较为明亮。由此可见,悲哀时声音低沉,欢快时声音高昂,都是由于感情和气息状态变化引起的。当然,这些变化只是一种大致的趋势。人的感情常常是复杂的,气息状态也呈现复杂的变化,从而引起的声音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发声时,只有情真意挚,才能字字传情,才能创造和谐优美的声音。(www.daowen.com)

当然,声音表达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传播目的,追求传播效果。一切声音色彩、表达技巧、创作原则都要以此为核心,否则将失去其价值。

(四)身心俱动——和谐统一

情感一旦发动,呼吸、循环及相应器官就会随之而动,筋肉的伸缩和注意力的集中度也会改变常态,随时准备回应情感的要求,启动表达的程序。浸润了特定情感色彩的筋肉感觉以特有的方式作用于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引起声音的相应变化。情感的运动与声音的变化协调发展,形成心理—生理的内在联结方式,使播音表达成为一种主体全面融入的艺术创造过程。

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对各种不同感情色彩在气息声音上显露的特点,也做过精辟的阐述: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   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   疑的感情——气细声黏

上述规律是对情声气结合较为直观、具体的概括。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不能机械控制,不能单凭理智支配,必须身心俱动,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和谐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