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播音发声调节实训技巧

播音发声调节实训技巧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从播音发声的音色、音量、音高、音长四方面来探讨共鸣的调整。圆润集中的特点通过“声挂前腭”的口腔共鸣来实现,朴实大方的特点通过每个人中音偏实的音域来体现。但是音域的扩展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人的发声和共鸣器官的生理条件的限制,超越自己的音域范围,所发出的音高是有害的。

播音发声调节实训技巧

播音的共鸣调节是在保持播音创作主体自身声音特色前提下的美化,不是追求某种统一的音色。我们将从播音发声的音色、音量、音高、音长四方面来探讨共鸣的调整。

(一)音色调整与共鸣控制

播音用声有自己的音色要求:朴实大方、圆润集中。但是,这种要求并不意味着要以某种统一的音色为特征,而是建立在体现主体自身音色特点基础上的要求。播音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圆润集中的特点通过“声挂前腭”的口腔共鸣来实现,朴实大方的特点通过每个人中音偏实的音域来体现。欲达到“声挂前腭”的共鸣效果,可以通过调节口腔共鸣来实现:一要调节气息,增加呼出气流的密度,使声波在口腔里成束;二要调节共鸣腔,使口腔、咽腔内壁坚韧光滑,腔体形状保持平常状态,保证声波经过时畅通无阻;三要调节声束冲击点,声束沿上腭中纵线前行,直接冲击硬腭前部。“声挂前腭”的共鸣状态在发声时有类似“面罩”的感觉,可以通过发单元音来体会:在口唇外一尺左右的距离选定一个目标,发单元音(比如ɑ),在意念上努力使声音集中地“打”在这个“点”上,延长发音一直保持“打点”的感觉。此时,发声人内部传导感觉振动和音量不大,但在听感上会让人感觉他们的播音声音有力,具有一定的穿透力。掌握了“声挂前腭”的共鸣方式,就能大大提高发声效率,声音也会变得轻松自然起来。

图5-6 声波路线示意图

播音创作主体的声音应有个人的特点,但若这种特点不符合播音需要时,就要调整和改善。调节共鸣是改善音色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的女播音员声音较单薄,缺少低音,听上去好似“童声”。这种情况不妨打开后声腔,增加口腔的容积可以增加低频谐音;放松喉头避免喉室的上提,保证喉室的低位置相当于使颈腔长度加长,同样可以增加低频谐音;向下调整胸部响点增加胸腔共鸣,可以使音色显得成熟些;将声波冲击硬腭的位置稍向后移动、语音的舌位适当向后调整,可以避免语音舌位普遍偏前的现象。

有的男播音员的声音录音后听来女声女气,究其原因往往是他们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单纯模仿别的播音员而呈现通过电声设备损耗后的音色。建议这类男播音员放松喉头、适当降低喉室位置增加颈腔长度,可以减少高频谐音,增加低频谐音;向下调整胸部响点,减少头腔共鸣,增加胸腔共鸣,可以避免形成女声特有的高频谐音;咽壁的挺立和肌肉的紧张度可适当松弛,以增加咽壁对高频谐音的吸收作用,减弱咽壁对高频谐音的折射,从而具备男声的音色特征。

有部分从声乐转行的播音员往往一张嘴就带有很强的“唱腔”,不知该怎么“说话”。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播音与声乐的音色要求的不同,他们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强调的是咽腔共鸣的训练,在播音时仍习惯地尽力扩大咽腔容积,追求“歌唱元音形成于口咽部”的共鸣效果,生怕声音发“白”。但是播音的元音应在口腔内形成,主要靠口腔的开合度、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变化等来进行调整,像歌唱那样增加咽腔共鸣不但会影响字音的清晰度,还会使声音带有夸张的戏剧性音色,失去朴实大方的特质。

有的播音员年纪不大,但声音显得过于沉闷苍老。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呼吸控制、口腔控制方面的问题外,在共鸣方面缺少上部共鸣。若适当地训练咽壁的挺立和软腭的上抬、调整喉头的位置,加强口腔、鼻腔的共鸣,这样减少喉腔、胸腔共鸣,可以增加高频谐音使音色变得明亮、轻快。

有些播音员为自己的音量过小或音色单薄而发愁。针对这些情况,建议进行适度的歌唱训练,适当地增加咽腔共鸣、胸腔共鸣,从而改善自己的音色。

播音创作主体若能掌握运用共鸣调整改变音色的技能,不但能改善自己播音的基本音色,还可以根据播音创作表达的需要,有目的地改变音色,塑造特殊的声音造型,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音量调整与共鸣控制(www.daowen.com)

播音发声音量的特点是:强度不大、幅度不大,层次丰富多样。也就是说,播音并不需要很大音量,但要求声波成束、声音集中、有一定穿透力。因此,创作主体既需适当调整共鸣腔的容积大小,又需适当调整共鸣腔壁的密度和弹性。对于在话筒前音量过大的播音员来说,在共鸣调节方面应注意将共鸣腔容积适当地收小些,声道肌肉紧张度的控制适当放松些,可增加共鸣腔内壁的吸音系数,适当地减少共鸣的泛音,语音会更清晰、音色会柔和些。对于在话筒前音量过小的播音员来说,有必要适当扩大某些共鸣腔的容积(如咽腔、口腔、喉腔等),同时可通过发气泡音、咽音、弹发等训练,来锻炼声道各部分内壁肌肉的收缩、挺立能力,尽量使声道壁表面光滑而富有韧性,降低吸音系数、适当增加共鸣的谐音,音量会适当增大,音色也会宽厚、刚劲些。

当然,播音的音量没有绝对标准,需要根据用声环境进行调节,应以符合节目需要为准。一般在室内播音主持,并不需要很大的音量,用日常交谈的音量即可,但注意声音要集中,应具有一定穿透力;如果在空间较大、人数较多的场合主持节目,或在户外作现场报道,音量就需增大,因为这种用声环境不聚音,混响效果差。

播音创作主体应学会用细微的肌肉动作控制共鸣腔的大小变化及腔壁的密度和弹性,使音量要大即大,要小即小,变化多样,层次丰富。播音用声音量的变化幅度一般不能太大、太突然,因为电声不适合传送过大过小、忽大忽小的声音。一般距离话筒近,音量需调小;距离远,音量应调大。为了适应电声设备对音量均衡的要求,创作主体多采用渐强或渐弱的音量变化方式,较少用突发性大幅度加强或减弱音量的变化方式;播音共鸣的调整也以有过渡的渐变方式为主,避免突兀的忽大忽小的跳跃式变化方式。

(三)音高的调整与共鸣控制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然音域,有各自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但经过科学的、刻苦的、长期的训练,音域可以得到扩展。但是音域的扩展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人的发声和共鸣器官的生理条件的限制,超越自己的音域范围,所发出的音高是有害的。

播音创作主体的最大音域约为两个八度至两个半八度,自如声区以一个半八度以上的音域为好,尤其是中音偏低的部分运用得最多,要练扎实。播音员也应像声乐演员那样进行严格的训练,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音域,但二者的训练方法有所不同。声乐演员的音域有明确的音高范围,是绝对音高;播音员只需在本人自然声区的基础上向上、向下扩展即可。播音音域没有绝对音高的要求,播音员扩展音域的方法应与说话紧密结合。

扩展音域可选取短句,从中音开始不断重复,每一次均比上一次提高一点儿,直至音高不能再高为止;也可从中音开始,每次比上一次降低,直至音高不能再低为止。还可以选用多种不同情绪要求的练习材料,结合朗读内容情绪变化的要求进行朗读,使音高变化符合情绪变化起伏的要求。

初学者在进行音域拓展时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尽力避免。例如,一味地拔高。许多初学者一谈到扩展音域往往首先想到是拔高自己的声音,加强发高音的能力。实际上,播音用声主要在中音偏低声区,因而向中部偏低音域扩展对一般播音员来说更实用些。还有,混淆音高与音量的概念。在生活中,音高与音量常常成正比关系,有的播音员误将音高与音量的听感等同,常用音量的大小来代替音高的高低,或相反用音高的高低变化代替音量大小的变化。这都是不对的。

(四)音长调整与共鸣控制

音长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在播音发声中,通常指音节的长短。音长的变化直接影响言语的速度。音长还是组成言语节奏的重要因素。如音长与音高、音强组合,在听觉上形成声调和语调;与音高、音色、音强组合,会在听觉上形成语气和节奏等。大众传播语言比日常口语负载的信息量大,播音语言的速度一般比口语略慢,广播播音比电视播音又略慢。汉语普通话播音音节的音长一般为0.2~0.4秒,也就是说播音员的语速普遍为每分钟200多音节。

虽说训练有素的播音员平时的发音一定都非常注意保持“枣核形”,从而保证音节中主要元音在音节发声中的时值较长。有了这瞬间的“长”时间,元音可获得必要的共鸣时间,其乐音性才得以显现,语音圆润优美,听感也从容。而口腔控制功力欠缺的人,口腔开度往往不够大,唇舌、软腭、咽壁等肌肉的力量和控制不够好,送出的音节也不成“枣核形”,元音共鸣不足,音节的时值也不易延长,听感上匆忙、速度快。如果我们选同一篇稿件,请播音员和普通人在充分准备后,限定时间播读并录音。在听录音时就会发现:同一篇稿子虽然是在相同的时间里被播读完的,在听感上训练有素的播音员播得要从容些,速度似乎慢些;而一般人读得却匆忙些,速度似乎要快些。如果让普通人用播音员的速度再录同一篇稿,实际所用时间要长。这是因为训练有素的播音员在与普通人发同样数目的音节时,其音节发音的实际时值较长,而音节间的间隔时间较短。这与播音员口腔控制的功力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