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播音发声实训教程》:共鸣的特点

《播音发声实训教程》:共鸣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播音发声与声乐发声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播音共鸣还应以咽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等共鸣方式为后备。高、低音的不同之处只在于运用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比例不同而已。所谓“上下贯通”,就是下有胸腔共鸣为底座,中有口腔共鸣为主导,上略有头腔共鸣色彩。

播音发声与声乐发声是很不一样的。声乐演员往往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共鸣方式,以形成具有“金属声”色彩等特殊的音色,其共鸣状态跟语言传播发声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才会出现某些声乐演员唱歌与说话好像使用的是两副嗓子这种现象。播音是面对广大受众的语言传播,其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同时也附带一定的审美价值。创作主体想要与受众拉近距离,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求用声必须朴实大方、自然生动,不能有任何做作的表现。

(一)以口腔共鸣为主

语言传播的头等要求就是语音准确、清晰,而所有的字音都形成于口腔。能否保证语言清晰,口腔共鸣的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口腔调控在之前已作为重点章节讲述,我们不再过多阐述,只想强调的是“打开口腔”不等同于“张大口腔”,张大嘴时口腔呈“前宽后窄”型,实际上是前开后不开。按照播音要求,口腔的前后部都应打开,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四个方面的配合实现上腭上抬,下颏放松。而口腔共鸣又是最接近生活语言的共鸣,最自然也最容易掌握,变化自如,能取得刚柔相济、泛音适度的良好效果。

当然,口腔共鸣并非越多越好,口腔共鸣的泛音要适量,这样才能保证在字音准确清晰的前提下使声音得到美化。泛音过多会出现“音包字”的现象,给字音的清晰度带来不良影响。同时,还必须根据电声系统录音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还要指出的是,口腔上通鼻腔、头腔,下通胸腔,口腔共鸣正处在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连接处,控制调节得好,也便于向上或向下调整共鸣的比配,使声音能够适应播音样态多样化的要求。

(二)以胸腔共鸣为基础

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发声时,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有意识地谈论事情时,用声基本都在中低音区,而且大多带有胸音色彩。播音接近于说话,使用的声区以自然音域为主,其音域、音色都跟日常生活的用声相近,因此,播音共鸣也应以胸腔共鸣为基础。(www.daowen.com)

胸腔共鸣是声音的“底座”,有了它不仅可以使声音浑厚结实,而且听来也显得朴实大方。当然,胸腔共鸣的运用也以不影响字音清晰度为宜。胸音成分过多,不但字音显得浑浊不清,而且还会使男声变得沉闷,使女声变得苍老。

(三)以其他共鸣为后备,上下贯通

随着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播音用声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具备多样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说,室内播音的用声,音域不宽,音量不大,但是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场合、内容、形式、对象,就需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共鸣方式,使声音在音高、音色、音量等方面更富于变化,以满足表达的要求。因此,播音共鸣还应以咽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等共鸣方式为后备。

实际上,播音共鸣和歌唱共鸣一样,都不能把各种腔体的共鸣截然分开,都不能孤立地运用。发低音时不能光用胸腔,而不用头腔、口腔;发高音时也不能光用头腔,不用口腔、胸腔。高、低音的不同之处只在于运用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比例不同而已。创作主体可以根据节目内容、形式、对象的不同,灵活调节上、中、下各部分共鸣的比重,使声音产生多种色彩的变化。比如:新闻等比较严肃的节目,多用一些胸腔共鸣,会使分量加重,可信度增强;而娱乐性节目,就要减少胸腔共鸣,增加头腔共鸣,使声音更显亲切活泼,并增加语言的轻松感。

所谓“上下贯通”,就是下有胸腔共鸣为底座,中有口腔共鸣为主导,上略有头腔共鸣色彩。这样,声音既深沉、厚实,又明亮、清晰。我们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除了要学会气息的控制之外,还应该学会科学地、有机地、合理地控制和调节上下部共鸣,使我们的声音高而不尖不乍,低而不浑不浊,中而不白不涩,达到既圆润、优美又富于光彩和乐感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