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作为一个发声体来说,它是一部非常精密、非常高级的乐器。“钟不敲不响”,是说一般的乐器都是被动的。而人体受大脑神经的支配,可以称为主动乐器,人的发声是由各发声器官以及神经、心理活动等协调统一动作的结果,这一过程远比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的发声复杂得多。
(一)扩大音量
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微弱的声音,经过咽、口、鼻、胸等共鸣器官成为言语。这里,气息是头等重要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气动则声发。没有气息冲击声带根本谈不到声音。但实验证明,声带发出的声音如果不经过共鸣器官的共鸣,这声音也是非常微弱、单调、传不远的,因此,可以说仅仅有气息冲击声带而没有共鸣器官的共鸣同样也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发挥共鸣的作用,使声音得以扩大和加强,达到不但清晰而且能传得远的目的。
这就是共鸣的首要任务:共鸣使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的微弱声音得以加强和扩大。
(二)美化音色
声带的宽窄厚薄是先天的,是不可改变的。振动方式和振动部位也由于声带部位深,看不见、摸不着,而无法控制和难以感觉,所以要想通过调节声带的振动来改变音色是很困难的。但共鸣腔的形状、大小以及腔内空气的密度、强度都是可以通过人的意志来改变、调节的。经过共鸣器官的二度放大,在空气密度、强度、湿度不变的情况下,泛音因共鸣腔的形状大小、质地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我们说共鸣腔对泛音的产生、对音色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生活中,每个人因生理结构的差异和发声习惯的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个性。播音创作主体想要提高自己的音色质量,纠正不正确的发声习惯,就需要找准适合本人声音条件的共鸣部位和共鸣方式,使自己的声音更加圆润丰满、悦耳动听,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从而适应播音语境的要求。
(三)保护声带(www.daowen.com)
我们知道,声带的机能和振动频率都是有限度的,要想获得理想的音高、音强、音色,光靠声带的振动是很困难的。然而,往往有人把声音的好坏、声音的高低完全看作是嗓子的问题,是由嗓子决定的。所以他们的着眼点完全集中在声带上,着力点也完全放在声带上。在发声时,总爱掐紧喉咙,用气息猛烈地冲击声带,特别是发些高强音时,憋得脸红脖子粗,但发出的声音干瘪苍白,费力不讨好,时间一长嗓子就会疲劳,甚至会损坏。这种发声方法是不科学的。
科学的发声方法应该是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发挥共鸣器官的作用上,用最少的力发出最响、最好的声音,减轻声带的负担,减轻气息对声带的摩擦和压力,从而使之持久而不疲乏。
(四)丰富表达
音色的变化是声音弹性的重要体现,通常所说的虚实变化、明暗变化、刚柔变化、厚薄变化、粗细变化等,无一不依靠共鸣来调节。
语势的高低升降变化,同样需要共鸣调节的参与。语气生动与否也跟语势变化的幅度、层次等有直接关系。较大幅度和较多层次的语势变化,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种大幅度、多层次的音高变化,与共鸣的调节密不可分。
共鸣调节对语言造型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也大有帮助。语言造型是指用语言的声音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经历等。这在文艺作品演播和影视配音中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了对语声共鸣的调节技巧,获得语言造型能力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