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快速掌握口腔控制要领

快速掌握口腔控制要领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腔控制要求口腔各个发声器官充分打开,以增强发声的效果,控制要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颧肌用力向上提起时,口腔前上部有展宽的感觉,同时上唇与牙齿相贴。图4-5错误的打开口腔示意图(二)唇齿贴近适当收唇是口腔控制的另一常用要领。这一要领与提颧肌大体相同。(三)调整声束冲击点口腔的控制上还要明确声束冲击点的问题。

快速掌握口腔控制要领

(一)打开口腔

图4-3 舌的构造示意图

播音主持用声的过程中,口腔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一个字音的形成都要受到咬字器官的节制,只有各个咬字器官相互作用、协调运动,才能使发出的音集中、圆润。口腔共鸣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声挂前腭”,这时声束冲击硬腭前部,可以使声音集中、圆润。同时,可以根据播讲内容的不同,使声音产生多种色彩。

口腔控制要求口腔各个发声器官充分打开,以增强发声的效果,控制要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

1.提颧肌,打开前口腔

提颧肌是指通过颧肌上提收缩将上腭前部抬起。它对增加口腔前部的空间,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字音的清晰度都有明显作用。因此,提颧肌是打开口腔的关键

颧肌用力向上提起时,口腔前上部有展宽的感觉,同时上唇与牙齿相贴。口腔前部的开度加大,能够使声音在硬腮前得到比较充分的共鸣。同时唇齿相依也使唇的运动有了依托,和颧肌松懒、嘴唇噘起、唇齿分离相比更容易把握咬字的力度。

提颧肌时面部略呈微笑状,可以用微笑的动作来体会,但是这个与高兴而发笑的微笑状态不同,也不是提笑肌、提嚼肌(但提颧肌可以带动笑肌)。提颧肌时面部肌肉向上提起,嘴角不咧,而提笑肌、提嚼肌面部肌肉是向两边展开的,以咧嘴角为特征。因此练习提颧肌应防止嘴角横着咧,否则不但共鸣难以增强,还会使字音发扁、发散。在颧肌提起的同时可以适当收唇,并将嘴唇拢圆,这样既能避免咧嘴角,又可以使咬字力量得到加强。

我们在练习提颧肌时,首要的就是要加强颧肌的力量,刚开始时反复练习提颧肌会使颧部感到发酸,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提颧肌就会变得轻松了。

2.打牙关,打开中口腔

打牙关是指上下颌在发声时要有较大的开度。牙关打开可以增大口腔中部的容积,改善共鸣效果。

打牙关要使上下槽牙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后槽牙要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像啃苹果时的状态。可以用开口度较大的元音a的发音来找感觉,并用“以开带闭”的方法,帮助闭元音i、ü打开口腔,从而带动这些元音的发音。

口腔的开与闭是相对而言的,并不存在绝对的量,进行播音创作时一定要注意牙关开度,要根据语意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会显得很不自然。

3.挺软腭,打开后口腔

挺软腭是将软腭有意识地向上抬起,以改变平时说话软腭松软下垂的状态。它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首先,软腭上抬,口盖变得较为平直,扩大了口腔后部的空间,使共鸣得到改善;其次,软腭挺起,缩小了鼻咽的入口,使流向鼻腔的气流减少,避免产生大量的鼻音。

挺软腭的状态,可以用夸张吸气和“半打哈欠”来体会。所谓的“半打哈欠”就是打哈欠时口腔后部打开的感觉,有些字音(如“号”)发音时口腔后部的开度明显增大,用它来帮助找挺软腭的感觉,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软腭上抬也要适当,并非抬得越高越好,上抬过高容易使发声显得不自然。同时,在表达中还要注意,不能一“挺”到底,应在程度上有所变化,否则会带来“音包字”的问题,影响语言的清晰度。(www.daowen.com)

4.松下巴,打开中口腔

与打牙关相配合的扩大口腔容积的方法是松下巴。由于生理构造的原因,松下巴在打开口腔方面比挺软腭更具有实质性的效果。

松下巴的状态可以用“牙疼时说话”的感觉来体会。牙疼时说话,下巴不敢着力,是最放松的,咬字很轻、略显含糊,这种感觉能够帮助下巴放松。同时,下巴自然内收也有助于放松。

有的人平时说话就有下巴用力、主动“帮忙”的不良习惯,他们误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其实下巴用力会使舌根紧张,咽管受窄,口腔变扁,把字咬“横”、咬“死”。发音时应该尽量忘记下巴,始终注意口盖的运动,咬字的力量应主要集中在口腔的上部和舌头上,下巴则应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

5.整体协调

“提、打、挺、松”是整体调节口腔状态的方法。口腔控制训练的实质,是处理好口腔向上和向下两种作用力之间的矛盾问题:打牙关和松下巴是一种向下的作用,提颧肌和挺软腭是一种向上的作用。这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形成两对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发生一提颧肌就带动下巴的紧张,进而引起喉头的紧张;而一松下巴则又连带颧肌的放松、软腭的松塌,造成整个口腔状态懈怠。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度,使得上下均衡、开合自如。

整体上讲,我们要做到的是打开全口腔。前中后口腔全部要打开,并且要求前稍大于后。口腔状态如图4-4所示。

图4-4 正确打开口腔示意图

口型不能如图4-5一样,前者是口腔前部开口过大,口腔后部狭小,声音被挤、捏出来,声音尖利、刺耳;后者是口腔后部开度过大,前部开度不够,这样会使字音包在嘴里,吐字含混不清。

图4-5 错误的打开口腔示意图

(二)唇齿贴近

适当收唇是口腔控制的另一常用要领。这一要领与提颧肌大体相同。收唇是指唇齿适当贴近,而唇齿贴近主要依靠颧肌收缩带动完成。两者不同在于提颧肌是唇齿相依的根源,收唇或唇齿贴近是这种根源造成的结果。另外,提颧肌着重描述面部表情的变化,而收唇则与发音直接相关。

适当收唇可以克服由于噘唇引起的吐字含混不清。如果从侧面观察人的面部轮廓可以发现,有不少人的唇部明显向前突出,这种唇形如不加以适当修正,会造成发音时圆唇音和扁唇音对比不明显,也容易造成语音普遍带有u音色彩,影响发音的清晰。其实,一般人在放松的口语状态下,唇齿间也常有一定距离,双唇实际上构成一个突出的喇叭口。根据共鸣原理,当声音出口长度加长时,共鸣音色降低。因此,口语的含混与唇突出有密切的关系。无论生理条件如何,适当收唇,使唇齿贴近都是改善吐字的一种有效方法。唇齿贴近后,缩短了加在口腔出口的“管子”,声音整体音色就会变得较为清晰。另外,唇齿贴近,口裂的长度加大,也会使圆唇和扁唇对比度增加。

唇齿贴近不仅适用于扁唇音,也同样适用于圆唇音。人们在发圆唇音时,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唇越突出,圆孔越小,字音越清楚,其实不然。这样发音会使声音变暗,响度降低,音量过小,同样影响其清晰度。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发圆唇音时避免唇的突起,唇齿适当贴近;同时,出口要稍微大些,只要保持相对圆形就可以了。

(三)调整声束冲击点

口腔的控制上还要明确声束冲击点的问题。发音时,经口咽出来的声束应该沿着上腭中纵线前行,向硬腭前部流动冲击,这样就会感觉到声音仿佛“挂”在硬腭上,显得明朗、清晰。硬腭前部是口腔共鸣的主要区域,播音时一定要控制好这一区域的共鸣位置,这样就可以明显地改变音色,提高用声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