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气息控制的实用方法-播音发声实训教程

气息控制的实用方法-播音发声实训教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撑”和“绷 ”在播音发声气息控制当中,“撑”指的是后腰撑涨的感觉,“绷”指的是参与气息调控的肌肉要有不同程度用力的感觉。“吞”“吐”是控制呼气发声的两种意识,以内收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吞”,以外送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吐”,这两种感觉共同包含在“绷”的感觉中。因此在获得“绷”的稳劲、持久的呼吸控制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掌握运动着的气息的控制规律,做到能随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气息控制的实用方法-播音发声实训教程

(一)“撑”和“绷 ”

在播音发声气息控制当中,“撑”指的是后腰撑涨的感觉,“绷”指的是参与气息调控肌肉要有不同程度用力的感觉。从实践训练的角度讲,关键是要在理解呼吸原理的基础上,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和稳定这种感觉。正确的呼吸状态是气息下沉、两肋打开、膈肌下沉,气要吸得深入、适度。

1.“撑”——吸气要领

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应首先从练习吸气开始。当气息吸入之后,胸腔、腰腹开始向周围撑开,此时,要调动胸廓的吸气肌肉群、膈肌和腹肌做积极运动,使之参与对撑开的控制,并有效地扩大胸腔容积,增加吸气量。具体要领如下:

(1)气沉丹田,肺部有充满感

以气息沉入丹田的意念,引导气息通达肺的底部,使气息吸得尽可能深,有效地增加气息量。肺部充满感就是胸部涨满的感觉,这时候膈肌明显下降,根据呼吸的基本原理引导气息通达整个胸腔和腰腹部,有效地增加进气量。吸气时,口鼻同时进气,并且以口为主。

(2)后腰、两肋撑胀

吸气时,在肩胸放松的情况下,肋骨边缘可以得到较充分的扩展,这样可以使胸腔充分扩展,膈肌尽力下降。在肩胸放松的状态下,将气息吸到肺的底部,使下肋得到充分扩展,以扩大胸腔前后左右径;膈肌尽力收缩下降,以扩大胸腔的上下径。此时,膈肌下降压迫腹腔,后腰部就会膨胀。一般感觉两肋向左右撑开,以腰腹左右的平衡运动为主,前后运动为辅,能明显地感觉到后腰发胀,腰带渐紧,有一股外撑的力量,胸腔容积有效扩大。

(3)上腹膨隆,小腹微收

随着吸气的深入,在胸部扩张的同时,腰部向周围撑开,围径越来越大,上腹部向前膨隆。此时,应控制腹部肌肉向小腹“丹田”位置收缩,上腹壁保持适当凸起的状态,切记这是气息“撑”开的自然状态,不可刻意追求这种凸起的状态,不然会使气息僵持,吸气不深。

以上提到的三条要领是胸腹联合呼吸一次吸气动作的分解,实际上在吸气过程中,它们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在分解体会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找到它们之间的综合感觉,以建立胸、膈、腹在吸气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2.“绷”——呼气要领

“绷”就是我们对肋间、腰背和腹部等呼气肌肉群有效控制的结果,是肌肉用力的一种感觉。呼气练习总的要求是呼气肌肉群在逐步绷紧、用力,越到最后气息越少,“绷”的力量越大。具体说就是:一是产生稳劲状态;二是锻炼持久力;三是掌握调节方法,使呼气运动变化自如。

(1)“绷”的稳劲状态

稳劲状态是通过呼吸两大肌群的对抗产生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把胸腔比作气球,喉口为气球的进出气口,充好气后……

A.如果突然放手,球内的空气会由于球皮向内的弹力,不规则地一下放光。这就如同一般生活中的呼气一样,吸气肌肉群的力量一放松,胸廓马上回缩,体内的气就一下排出了。

B.如果用手指将气球的出气口收小,出气便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变得规则而均匀。但就人体来说,收小出气口等于挤紧喉头,相当于人为地加强喉头在发声过程中的挡气作用,会造成发声器官的严重“损耗”,并使声音紧张僵持,所以这种动作虽然有效,却不可取。发声时脖颈变粗,颈静脉怒突,就与这种错误的呼气控制有关。

C.充气后的气球在不束缚出气口的情况下规则放气,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气球只存在着一致向内的弹力。而人体却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在呼气时仍适当保持吸气感觉,用吸气肌肉群的力量抵抗呼吸肌肉群的力量,形成一种“拮抗”,使呼气变得规则、均匀,从而达到稳劲控制呼气的目的。

(2)“绷”的持久力

气息持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口气能维持较久、发出较多音节,二是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它们对语言表达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要达到持久除了积极锻炼之外,从呼气这一环节考虑,节省是关键。节省的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尽可能使用偏实的中音。

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测试,人在使用低音,尤其是虚弱的低音如呻吟、叹息等时,由于声带松弛并留有间隙,耗气量最大;在使用高音,尤其是高强音时,由于声带紧张,闭合严密,耗气量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而使用偏实的中音时,声带张力和气息压力都处于适中状态,其耗气量又只相当于使用高强音的一半。它们的用气量比例大约为4(低弱)∶2(高强)∶1(中实)。

第二,“吞”“吐”结合。

“吞”“吐”是控制呼气发声的两种意识,以内收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吞”,以外送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吐”,这两种感觉共同包含在“绷”的感觉中。

注意,“吞”并不是倒吸气,而是在呼气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呼的力量形成明显的抗衡,所以呼出的气量较少;“吐”时,呼的力量明显大于吸的力量,所以呼出的气量较多。单从节省气息的角度考虑,当然以“吞”的方式为宜,但是从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和习惯考虑,需要有张有弛;从声音色彩的变化和感情运动的需要考虑,也要有收有纵。因此,我们提倡“吞”“吐”结合,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也可以节省气息。

人们一般习惯于运用“吐”的自然方式,而不习惯于运用控制力较强的“吞”的方式,要做到“吞”“吐”结合,这就需要一个有意识的练习过程。

第三,加强唇舌力度。

在咬字过程中,唇的一启一闭,舌的一抬一落,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对呼出气流的节制。因此,加强唇舌力度,也可以起到节省气息的作用。

以上讲的三点,无论是使用偏实中音,还是“吞”“吐”结合,还是加强唇舌力度,都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平时是可以独立进行的。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是对“绷”力的综合控制。

(3)“绷”的自如变化

语言的表现力是靠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声音色彩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要依赖于富有活力的气息运动。因此在获得“绷”的稳劲、持久的呼吸控制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掌握运动着的气息的控制规律,做到能随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气乃情所致”,气息“自动化”控制的枢纽是感情的运动,所以播讲者必须熟悉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认真理解、具体感受、态度积极,使心理动作起来。如果感情不动,势必导致呼吸的僵滞,影响声音色彩的变化。利用感情调节呼吸运动的方式是呼吸控制的高级阶段,但在训练过程中,只有通过较为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熟练地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要领,才可能获得自由的、本能的呼吸运动感觉。(www.daowen.com)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欣赏习惯的变化,很多人在追求亲切、自然的声音,这就要正确把握呼吸的弱控制状态。我们应当明确,强控制是弱控制的基础,弱控制是具有一定难度、层次丰富、精细的控制,纯自然的低能与弱控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三个控制点

在实践当中,我们知道腰腹部用力对发音非常重要。从理论上来讲,腰腹部的力量远远大于喉部的力量,因此,只要我们在发声用气时腰腹紧张用力,喉部减力放松,声音就能持久耐用。那么,腰腹的力量怎样才能用得上呢?是不是腰和腹全部用力呢?实际上,在腰腹部有三个存在于我们意念中的控制点,它们就是“丹田”和左、右后腰。

“丹田”是我国传统说唱演员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所谓“丹田”位于肚脐下二至三指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给丹田呼吸法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丹田呼吸法就是:“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短短16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丹田呼吸方法的基本要领。

如果把呼吸器官看作是一个风箱的话,那么横膈膜就是活塞,而丹田就是这个风箱的拉手。丹田处在下腹部,起推动与控制气息的作用,也就是用丹田操纵气息。气吸得深,呼气的力度大,那么横膈膜对腹腔的压力必然会增大,下腹肌肉必然会处在一种绷紧状态,利用这种绷紧状态,使它形成一个支持点,这个支持点在强音及气息快要用完时,更为明显。由这个支持点推上去的气息,在意念中上下贯通。传统戏曲所说的“腆腹”“含胸”,就是要我们能维持腰腹的扩张状态。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胸腹联合呼吸法控制气息的位置在下腹部。这种呼吸过程,是由“气沉丹田”四个字来概括的。

另两个气息的控制支点应该在腰部左右侧的肋下部位,它们是对称的。实际上,我们把这三个点连起来之后会发现,它们之间几乎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等腰三角形,要想找到它们是非常容易的。这三个气息支持控制点既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中,又是我们能够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在知道“丹田”和腰侧部位这三个气息支持控制点后,我们在呼吸时,尤其在呼气时,要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力度,使它们适度收缩紧张,以达到我们对胸腹联合呼吸及发声自如控制的目的。

(三)“三条线”放松

对于播音发声来说,一定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放松”,放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放松,二是机体放松。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心理因素,它是起主导作用的。

我们在气息控制时,首先要放松喉头,就是发声器官——声带,一定要松弛下来。当然,喉头就是指声带所在的位置,要让喉头松弛,同时,下巴和气管也要松弛;要让气管松弛,胸部中间就要有中空感。这样,上至下巴、气管,下至胸部中线,就形成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在我们发声呼吸时应该是送气的,是千万不能紧张的。

另外两条线是指我们的双侧肩膀和手臂,也必须松弛。知道了这三条线的位置,那么怎样做到对它们的控制由紧变松呢?要想放松三线,就要先找到放松的感觉。真正的放松必须感觉出物体本身的重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重力感”“引力感”。要想找到这种感觉,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把上半身前俯,与地面形成50°的夹角,用心体会,就能逐步找到两条手臂和下巴、喉管乃至胸部中间这三条直线松弛的感觉。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在呼吸过程中完全理解呼吸的三个基本原理,仔细体会“松”和“绷”的感觉,真正做到“三线松”和“三点紧”,坚持练习,就可以准确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自如驾驭自己的声音了。

(四)换气的原则

换气的原则可总结为四句话:“句首无声换气,句中要小量补充,句子间从容换气,句尾余气托送”。当然,这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补气,需多多补,需少少补,不必一律。因此换气就有选择气口的问题。句中找气口,主要应考虑语意的连贯清楚,语气的贴切生动,一句话中补气次数多少不作限制。气口多少,跟语速有一定关系,语速快,气口就可少一些;语速慢,气口就可多一些。

1.句首无声换气

语句相连时,要在下句话开始时进气,否则会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并给人以急促的感觉。

2.句中要小量补充

在句中顿挫、连接的空隙,进气快而少,不露痕迹,也就是更多采取偷气的方式。

3.句子间从容换气

在语句之间有较长的停顿时候,可以从容平稳地调适好状态,气息进出从容。换气时要有吸入丹田、后腰部逐渐撑开、两肋扩张的感觉。

4.句尾余气托送

一是气息的支持要贯穿始终,不能中途泄气,还要注意对气息的控制,不要句头气冲、句尾气竭,应使气息贯通始终;二是气息停而不断,顺势延送到最后一句,造成语句稳定的收束感,给人一气呵成的完整感。

换气时要注意避免两种问题:第一种问题是由于气息量小、不饱满,气息支撑不够,而视稿件内容于不顾,为了自己生理上的需要随意换气,而且是较为明显的大量换气,在处理长句子时尤其明显,这不仅影响到语句的连贯,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连贯和完整;第二种问题是一味地往前趟、往前冲,快读而不停顿,只求将句子读完,直到一口气用竭才停下来大口换气,这样一来,不仅语意不明,而且字音的清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出现“吃字”情况。无论是换气频繁还是换气声大产生噪音,都会严重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流畅度,在换气时都应注意避免。

(五)换气基本方法

换气时,体内应保持一定的存气量。换气的作用有两点:一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一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换气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偷气、抢气和就气。

1.偷气

偷气是发音过程中一种无声补充气息的方法。这种换气方式没有明显的停顿间隔作为标志,口鼻没有明显的吸气声,不易被察觉。偷气一般在气息将尽、后面话语不多的情况下使用。偷气时,在准备换气的字词之后用较快速度从口鼻同时吸入少量气息。为了防止出现吸气声,吸气时声门应适当开大。偷气的进气量较少。

2.抢气

和偷气明显相反,抢气是发音过程中一种带有吸气声的换气方式。这种换气方式具有明显的停顿间隔作为标志,口鼻有明显的吸气声,极易被人察觉。当话语的节奏急促或感情色彩强烈时,气息消耗很快,往往需要在句与句之间或句子之中急速补充气息。急速吸气会使气流在通过口鼻时产生较强的气流摩擦声。抢气不仅是一种换气方式,而且是一种感情表达手段:它常用于感情色彩丰富、描写生动的语言中。抢气时吸气速度要快,由于还要顾及吸气声,声门不必大开。抢气的进气量也不大。

3.就气

就气是发音过程中一种比较舒缓的换气方式。这种换气方式没有明显的停顿间隔作为标志,口鼻也没有明显的吸气声,但有时可以根据所讲内容需要特意突出吸气声。当话语的节奏比较平缓时,在句子结尾或长句之中顺势补充气息,往往在一句话结束之后或一个意思明了之后吸气。就气时吸气速度要慢一些,切忌急促。就气的进气量较大。

除了以上三种我们常用的换气方法外,换气的方式还有很多。要知道,气息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及时不断地补充,才能持久地发挥动力作用。还要注意吸气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吸到七八成满就可以了,吸气过满会导致僵持。另外,使用中的气息应有所储存,即使到该换气时,体内还应留有部分余气,如果等用完了再吸,就会使人感到声噎力竭。用声时,腰腹部保持控制状态,使胸腔形成一个有弹性的橡皮球,这样气息一有欠缺,便会在语言的顿挫中,得以“自动”、及时的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