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优美圆润度,以及嗓音的持久性和情绪的饱满充沛的变化、调整。古人在研究唱法时,很早就注意到了气息的作用。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在实际播音中,气息的作用不仅限于为发声提供动力,它还是一种极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与“声发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必经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声才能随情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息控制是由情及声、由内及外的贯穿性技巧。要想使声音能自如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学会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播音用声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对气息进行控制。气息控制主要表现在既要能较持久地进行控制,保持较为稳定的气息压力,又能根据需要及时补气,在相当幅度内作细微的调整。
(一)要有较持久的控制能力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处理的稿件,长短不一,有的几分钟,有的甚至一两个小时,特别是在稿件是气势较大的政论性文章时,要求声音始终要保持一定力度,不减不衰,从容不迫,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一定要对气息有持久的控制能力。
(二)保持较为稳定的气息压力
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要根据节目内容的要求及时调整气息压力,无论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需要强时就强,需要弱时就弱,而不能像日常说话时那样,吸气后开始句的气息较强,而后面句子就会减弱。所以播音发声呼气时,要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压力,吸气量要大于日常谈话,以便在这个基础上对气息进行强弱的调整。(www.daowen.com)
(三)呼气时间较长,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补气
广播电视的语言与日常口语相较,句子偏长,结构比较复杂,因此要把每个句子播得完整而有层次,就需要按照句子结构用气,绝不能破坏句子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播音员呼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定要学会在句子进行中补气、偷气的技巧,以满足播音发声的需要。
(四)能在相当幅度内对气息作细微的调整,并要达到“自动化”程度
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内容都越来越呈多样化展现,这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提出了色彩多变、富于弹性的要求。而声音的变化离不开气息的变化,并且以气息的变化为基点。所以要想使声音收纵自如,气息就先要能收纵自如。对气息的强弱、疾徐要能做到既有相当幅度又细致入微的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稿件准备时间较短而且稿件形式内容灵活多变,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学会下意识地控制气息,即气息“自动地”随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有高度熟练的控制气息的技巧。
(五)要学会短时无声吸气
播音员既要能作较长时间的呼气又要保持一定气息压力,因而吸气量就必须比日常大一些,吸气速度快一些。但播音员的嘴距话筒很近,话筒的灵敏度又比较高,很容易混入吸气杂音。而吸气杂音多,会给人以不从容的感觉,甚至使人厌烦。因而播音员必须学会在短暂的时间内无声地吸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