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环境伦理与科学发展观:环境安全解决环境危机

现代环境伦理与科学发展观:环境安全解决环境危机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新型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现代新型环境伦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现代新型环境伦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持久、健康的发展,人类应该充分尊重自然内在的价值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三)现代新型环境伦理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现代环境伦理与科学发展观:环境安全解决环境危机

现代新型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伦理研究的主要范畴,更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工程,是政府各部门和经济、社会各层面都需要去做的事情。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民缺乏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态整体意识而导致的,因此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面向新世纪、适应中国国情和实际的环境伦理理论,培育国民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念,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指导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一个关涉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时代课题。现代环境伦理理念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价值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

(一)现代新型环境伦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现代新型环境伦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持久、健康的发展,人类应该充分尊重自然内在的价值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一切不能单纯地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服务于人,而要遵循以道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观,对自然尽人的道德责任,充分从道德角度考虑问题和进行实践,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人本精神,就在于它突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凸显了作为人类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从而在新的理论高度和理论内涵上继承和坚持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对以往发展中缺失人文关怀的以物为本发展理论的批判和矫正。[16]

(二)现代新型环境伦理与科学发展观存在价值上的一致性。环境伦理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强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使整个人类的发展在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体现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伦理的价值上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反对把经济发展看做一个孤立的过程,主张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科学发展观是从环境伦理的视角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结合点,是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阐释,它体现了环境伦理的价值观。

(三)现代新型环境伦理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党中央多次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价值观,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可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新型环境伦理的核心内容。

(四)需要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政策环境上为现代新型环境伦理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站在自我立场,是对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消化和吸收,是对现代新型环境伦理的新的诠释。在内容上,科学发展观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人与自然双赢的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根,以人为主导,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实现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17]在实践上,具有相当强的可能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

【注释】

[1]黄扬:《“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迷茫与平衡拯救》,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8期,第173页。

[2]钟妹贵、毛献锋:《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思》,载《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48页。

[3]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07—110页。

[4]田文富:《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哲学基础探析》,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1页。

[5]陈爽:《整体性——生态中心主义的根基》,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15页。

[6]李田:《生态中心主义及其内在价值》,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10页。(www.daowen.com)

[7]卢晓玲:《环境危机的生态伦理审视》,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第263页。

[8]卢巧玲:《生态价值观:走向生态的人文主义》,载《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98页。

[9]王妍、刘猷桓:《环境伦理内涵指向》,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第1期,第69页。

[10]刘洋:《生态人文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载《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132页。

[11]巩固:《环境伦理学“真理化”批判及其对环境法学的启示》,载徐祥民:《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84页。

[12]田文富:《现代环境伦理的时代意蕴及其价值观创新探析》,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第18页。

[13]王妍:《现代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范式》,载《长白学刊》,2008年第2期,第18页。

[14]王劲、王学川:《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与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载《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5期。第234页。

[15]王妍:《现代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范式》,载《长白学刊》,2008年第2期,第19页。

[16]田文富:《现代环境伦理的时代意蕴及其价值观创新探析》,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第19页。

[17]姬振海:《环境权益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