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人文主义的价值与核心地位

生态人文主义的价值与核心地位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态人文主义的价值生态人文主义对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态法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生态人文主义能够彰显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能够反映并实现环境正义与环境道德。生态人文主义所推崇的价值理念符合了人类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强调从生态正义的角度重新审视秩序、自由、公平、民主与安全等传统价值,扩大了人类伦理道德的辐射范围。

通过对生态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石的观察与探讨,发现生态人文主义价值信息吻合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包容,能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因此,生态人文主义必将在生态文明社会取得生态治理上的核心地位。需要强调,迄今出现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人本主义、生态人道主义都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扬弃,但仍要以人为主和服务对象的,只不过是在对“人”的考虑时,把“人”放在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内,加入了更多限制,融入了更多的更新的理性因素,但这也不能改变以人为本的属性。在这一点上,与本文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是暗合的,不存在冲突,甚至可以认为生态人文主义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对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人本主义、生态人道主义的统称。

(一)生态人文主义的价值

生态人文主义对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态法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1)生态人文主义主张人在认识世界之前应该首先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2)生态人文主义不但强调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应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也主张运用人类社会的文明手段、经济方法去积极调整生态平衡,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球生态现状所必然要求的。

(3)生态人文主义摒弃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但没有否定人类的利益,而是将人类的利益放置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人文主义能够彰显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能够反映并实现环境正义与环境道德

(4)生态人文主义所推崇的价值理念符合了人类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强调从生态正义的角度重新审视秩序、自由、公平、民主与安全等传统价值,扩大了人类伦理道德的辐射范围。

(5)生态人文主义提高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将工业文明以来“征服自然”的思想转变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伙伴关系。

(6)生态人文主义建立了生态文化,从人本的高度总体上反思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对以往文化体系的超越。

总之,生态人文主义在生态文明社会既保证了人类利益的延续性,又协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与伦理道德关系,克服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激进生态主义的片面性,从自然、文化、市场、社会等多个方面回答了构建生态法治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www.daowen.com)

(二)生态人文主义的核心地位

在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法治的过程中,生态人文主义必将取代传统的价值理念与伦理观念成为指导环境法转型的主要精神,取得环境法学研究领域以及宪法学、民法学等其他法律学科生态化转变的核心地位,生态人文主义之所以能在生态法治的进程中取得核心地位,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1)因为生态人文主义能够有效运用生态化、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合作化、激励化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念在治理生态环境中的短板与传统生态治理模式的低效。

(2)生态人文主义能够激发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民的生态守法观念,促使公民积极遵守生态法律、履行生态责任与义务。

(3)生态人文主义能够变革环境保护立法目的与理念,重构环境法的原则与制度使之更符合生态法治的要求,引导环境法律体系的生态化转型,催生环境单行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4)生态人文主义与低碳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认为在众多的生态法治指导思想之中生态人文主义在未来一定会主导中国的环境法学发展。

生态人文主义是在应对环境危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推动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的精神动力,是促进环境法制和环境法学生态化转向的思想基础,是社会转型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时尚和具有先进性的时代观念。

面向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态人文主义环境法在价值取向上指明了21世纪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转变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安全观念,对于我国制定长期的生态治理战略具有前沿指导的作用。生态人文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框定了我国在环境治理上利用市场化、信息化、民主化、合作化、激励化的基本手段,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环境治理的效率、效益大有裨益。生态人文主义环境法的运行机制从“小政府,大社会”的角度,为我国环境法的最终实现奠定了社会运行基础,充分节省了社会成本,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带动了公民环保意识发展。然行文至此,仍需赘言,我国生态人文主义环境法的转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目标就在前方,任务依然艰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