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环境危机的制度探索

解决环境危机的制度探索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生态危机的解决要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并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客观要求。问题不只在于严重的环境危机,更在于中国的环境治理系统本身存在着危机。

解决环境危机的制度探索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突出的问题,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地生产和无节制地消费造成的。

对于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反应不是承认危机的真正根源,而是竭尽全力去避免对其社会性质的质疑,并转而采用技术修复或市场机制。事实上,以技术修复和市场机制来应对世界生态危机是为资本及其既得利益服务的。恩格斯指出,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和破坏,单单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必然的冲突,而且在有限的生态环境中实现资本的无限扩张永远都是一个矛盾。资本代言人企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信奉市场机制和技术万能,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是遵循经济理性,这驱使资本无限扩张,因此,任何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解决办法都难逃失败的结局。生态危机的解决要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并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工人民主制度下,资源的消耗才可能被控制在可持续限度之内,整个社会才具有环境道德、尊重生态循环,人与自然的冲突才可能最终得到解决。[10]具体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类应当尊重自然,改变人是自然界主宰的错误观念,确立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在人地系统中的平等地位。从哲学上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给予自然价值主体的地位,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二)彻底抛弃传统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的环保思想,推广将环保和节约意识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清洁生产理念,以及高效、低耗、对环境友好的生态工业理念等环保新理念。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要在考虑经济发展的视域下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在解决环境问题时也要兼顾环境发展。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用系统论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学,其思想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兴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环境与发展的主流,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循环经济看做解决环境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从全局视角,依靠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部局,促进科技进步,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全局出发,要以整体的大系统利益为主,不可为了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

(五)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并综合采取法律、经济、技术、管理、道德、教育等一切措施,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等所有层次和环节上节约资源、减少和控制污染。

(六)积极参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扩大环境科学与技术交流,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人地系统的结构,实现最佳的系统整体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是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佳状态,也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客观要求。

理论上,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能控制资源的消耗、能引导整个社会尊重生态循环,最终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那么,如何解释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呢?本文认为,理论上的成果并不一定在短期内就能形成实践的动力,事实证明,我国在构建环境危机的预防、控制、化解的制度安排上走了弯路。问题不只在于严重的环境危机,更在于中国的环境治理系统本身存在着危机。后一种危机与更广泛的制度弊端结合在一起,使得目前还难以看到突破环境危机的希望。[11]正因为如此,我国伴随社会转型,环境危机已进入高发期。

【注释】
(www.daowen.com)

[1]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9页。

[2]陈泉生:《当前环境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载《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40页。

[3]范纯:《简析日本核电安全的法律控制体系》,载《日本学刊》,2011年第5期,第47页。

[4]金忠平:《国际环境危机分析》,载《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8月号下月版,第73页。

[5]王凤珍:《提高人的素质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第400页。

[6]庄穆:《生态环境危机之根源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第84页。

[7]王凤珍:《环境危机的实质——人类理性危机》,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47—49页。

[8]史军:《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载《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69页。

[9]张长青:《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7期,第73页。

[10]袁正:《生态环境危机的制度解析》,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25页。

[11]张玉林:《中国的环境危机与社会变革》,载《绿叶》,2011年第8期,第1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