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太极拳的虚实与无过不及

太极拳的虚实与无过不及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虚实的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基本途径,即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在太极拳运动中称为虚实的相互转换或变化。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有无过不及的要求,就以腿的虚实来说,弓步实腿的膝盖以与脚面垂直为准,不能超出脚尖,膝盖超脚尖为太过,膝盖未达垂直为不及。对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松腰落胯、敛臀提裆以及内气运行与外气呼吸,都应该有无过不及的要求。

太极拳的虚实与无过不及

虚实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很深的渊源,世界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这变化的世界本身就呈现着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属哲学上的朴素辩证法,也是阴阳交替变化的运动规律,是在太极拳锻炼中的具体运用。古人所谓:“钟厚必哑,耳塞必聋,万古不坏,其惟虚空。”意思是说:钟铸得太厚实其空膛就小,就敲不响了,将耳朵塞得严严实实,就听不到声音了,只有在“严实”中保持适当的“虚空”,钟才能发出悠扬的钟声,耳朵才能听到细微的响声。实是基础,没有实就没有虚;虚是生发,虚扩大了实和丰富了实,这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事物中不存在绝对的虚或绝对的实。在运动中要以实带虚,寓虚于实,让虚与实巧妙地相互结合。虚实的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基本途径,即化实为虚与化虚为实,在太极拳运动中称为虚实的相互转换或变化。

虚与实对立统一地存在于运动之中,太极拳锻炼中的一举一动都是有虚有实。在化虚为实时,应不以实为实,而以虚寓实;在化实为虚时,应不以虚为虚,而以实寓虚。虚实之分对太极拳锻炼的意义重大,在《太极拳十要》中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书中仅列举了两腿之间虚实的变化:“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其实全身各处都有虚实之分,因为虚实包涵许多范畴,诸如动与静、刚与柔、伸与曲、开与合、张与弛、藏与露、隐与显、收与放等均与之有密切关系。《太极拳谱》云:“虚实宜分得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两腿脚的虚实是以重心的转移为变化条件,两手臂的虚实是以曲伸为变化条件,眼神和舌尖的虚实是以收放为变化条件,肌肤及皮毛的虚实是以张弛为变化的条件,胸腹部的虚实是以一含一平来区分,背脊的虚实是以一拔一直为变化条件。除此之外,还有手掌指和脚掌趾等,都随着拳势有虚实之分。虚实即阴阳,虚为阴,实为阳,运动中的虚实转换也就是阴阳的变化,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必然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全身各部位的虚实要分清,但又须取得相对平衡。拿全身来说,某些部位变实了,必然有另外一些部位变虚了;前面实了,后面虚了;左边变实,右边变虚。《太极拳十要》说:“虚实能分,然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滞重,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www.daowen.com)

无过不及运用到虚实上面,就是“虚”不能全然虚空,应虚中含一部分实;“实”也不能全然严实,应实中含一部分虚。无过不及也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指一切行为都应适可而止,不能太过分,也不能不到位,应处处留有余地。中庸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就是待人要谦虚,不要有过激行为或过激言论,也不要言过其实,达到适宜即可。就如一日三餐吃饭一样,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饿着不吃,要吃到七分饱较为适宜,应留有三分余地,便是实中有虚。太极拳锻炼对饱饿也有一定的要求,练拳时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空腹饿着去锻炼,所谓饱伤胃、饿伤气。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有无过不及的要求,就以腿的虚实来说,弓步实腿的膝盖以与脚面垂直为准,不能超出脚尖,膝盖超脚尖为太过,膝盖未达垂直为不及。以手臂的曲伸而言,将手伸得直了为太过,伸出的手未到脚尖为不及;曲蓄时将手曲收到贴近身体为太过,该曲未曲为不及。对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松腰落胯、敛臀提裆以及内气运行与外气呼吸,都应该有无过不及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