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修习心悟:全身放松与节节贯串的重要条件

修习心悟:全身放松与节节贯串的重要条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脏器官放松,则以心行气,不能放松,则以力使气。太极拳锻炼既要全身放松,又要全身节节贯串,这就说明放松不是无限度地松散,而应保持松而不散、松中有敛、敛中有松,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松沉、敛提,都必须顺乎自然,不可故意使用拙力,用意不用力,这也是能否做到节节贯串的先决条件。三是形体上的放松,肌肉、骨节、皮毛、脸部表情均自然舒展,没有丝毫紧张。全身各部位在放松的过程中都舒展自然,不刻意或牵强。

修习心悟:全身放松与节节贯串的重要条件

何谓“主宰于腰,形于手脚”呢?太极拳的四肢动作都是由腰带动,腰是人体的中轴,腰的左旋右转上能带动两手,下能带动两脚。腰能放松,转动就灵活,脚下则有力,下盘就稳固。腰若僵滞不松,两手两脚就会不得力、不得机,也不得势。腰动手动脚动全身动,一动无有不动,腰到手到脚到身也到,一到俱到。提腿出脚进退在于腰,手臂运转曲伸在于腰,闪展腾挪也在于腰,四肢动作都必须随着腰而转动,腰能灵活转动首先要放松,有松才能活,太极拳锻炼中松腰是关键。《太极拳十要》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松腰与沉肩坠肘有什么联系呢?沉肩坠肘就是两肩两肘要放松而下垂,两肩的松沉与松腰有着密切关系,腰不松则肩也不能沉,两肩与两肘也是相互关联着,肩不能松沉,肘也不能松垂。腰又与胯相连,腰胯松沉,能带动两肩两肘的松沉,才有了沉肩坠肘。手臂松垂时向外的掤劲不能丢,手臂应保持圆满状态,两腋下保持虚空而有弹性,有人将这种状态形容为“腋下夹着两个热馒头练拳”。试想,如在两腋夹着热馒头练拳,还能放松自然而保持腋下虚空吗?所以说这样的比喻很不恰当。太极拳遵循儒家的中庸之道,讲究“无过不及”,所以运动中的一切动作都不能太过分,向外掤不要掤成平圆,坠肘也不要垂得过低,下垂中带一点外掤即可,所谓“手如抱月忌过直”,做到肘不贴肋,手臂的上下内外都应呈圆弧形态。圆满状态要求手臂上下内外无棱角,《太极拳谱》云:“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上下动作协调一致,式式保持圆满,才能使动作均匀而连绵不断,内气充实而灵活,内劲就能收放自如。

除了外形的松腰落胯和沉肩坠肘以外,还应注重关节肌肉及内脏器官的放松。内脏器官放松,则以心行气,不能放松,则以力使气。意念属于大脑神经的思维活动,所以大脑神经必须松静,松静不是松懈,是在松静中产生一种空灵的感觉。所以松与空两者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松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松,放松是骨肉所为,空灵由神意所得。太极拳锻炼既要全身放松,又要全身节节贯串,这就说明放松不是无限度地松散,而应保持松而不散、松中有敛、敛中有松,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关于“松”字的理解,在练拳圈内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松必须要散,有人主张松要松得彻底不留一丝余力,也有人提出要大松大柔。其实,练拳时也不必刻意去追求松,只要立身中正,一切动作不要刻意用力,达到自然舒坦即可,全身放松,体会空灵的感觉。再谈沉,沉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举一动都要沉的话,那一套拳打完后就软坍到地下去了。

松与紧应是一对矛盾,但太极拳却不用“紧”字,而用“敛”字来替代,一松一敛就是阴阳的互动。太极拳最忌一个“紧”字,骨肉内脏和神经都不能有紧,松也自然,敛也自然,在全身放松时神意要提敛,即是松中有敛,在气势收敛时四肢骨肉放松,即是敛中有松。前些时候有拳友提出在上海某武馆练拳时,武馆老师要求“拎腰”和“挺腰”练拳,这不知是对是错。能提出练拳中须“拎腰”的要求,是有其独到的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地在“松”字上人云亦云。“拎腰”应该和“提腰”“敛腰”的要求属同一类问题,太极拳锻炼讲究提放开合,这不仅是对腰的要求,还包括内气。应注意的是,不能片面地只谈“拎”而不讲“放”,有松必有敛,有提必有放,一松一敛、一提一放才符合太极拳阴阳虚实的互动原理。放松和提敛应有纵向和横向的立体式运动,不应只考虑上下和前后关系。而对“挺腰”,只理解为向前挺起,这样的讲法是否正确值得斟酌。无论是松放还是提敛,都应该注重意念。

那什么是“节节贯串”呢?节节贯串就是要求上下内外各部位相互呼应、协调行动,贯串就是不能松散,松散后就贯串不起来了。松而不散才能空而有灵,全身松沉、悬顶、提裆,便是松中有敛、沉中有提,是松而不散的关键。松沉、敛提,都必须顺乎自然,不可故意使用拙力,用意不用力,这也是能否做到节节贯串的先决条件。(www.daowen.com)

人体如何分节?《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有三节论之说:“三节分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而言,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身躯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脚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手臂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若气势发动,必起自梢节,中节随之,根节催之,亦须节节贯串,如若上节不明便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成满身自空,下节不明就颠覆必生。”既要放松,又要贯串,这就是太极拳锻炼的精巧之处,人是一个整体,如不能放松而全身捆紧,就好比是一根铁棍那样死硬,放松而贯串就好比一条铁链那样灵活。既有放松,又有贯串,才能周身成一家,一动无有不动,达到松而不散。

放松是太极拳锻炼的基本原则,也是练拳时一切技术行为的出发点,要达到全身放松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精神状态的放松,大脑神经松弛,无杂念纷扰,平和自然,心静如水。二是呼吸方面的放松,轻松流畅,如细水长流,似微风拂柳,缓和顺随。三是形体上的放松,肌肉、骨节、皮毛、脸部表情均自然舒展,没有丝毫紧张。四是内脏器官的放松,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舒坦自然,水火相融。五是四肢动作的放松,手脚进退轻柔缓慢,行拳走架舒畅圆润,动作犹如行云流水。全身各部位在放松的过程中都舒展自然,不刻意或牵强。

外家拳从刚猛练起,讲究力量与速度;内家拳从松柔练起,讲究缓慢与用意不用力。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自然应按内家拳的练法,必须从松柔练起。但应“放松”到什么程度,前人却未曾说明。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只有松腰的要求,《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有“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之说。当初对于如何才算“放松”的问题,我也曾请教过张玉先师,先师回答:“任其自然,自觉安舒即可。”因此,在我几十年练拳和教拳中,对“放松”二字都没有刻意为之,只要达到自然和安舒即为放松。对初学者的要求也如此,在练拳时做到放松自然即可,不要故意昂首挺胸,待熟练后自能感到全身松静。有些拳友已练拳多年,还经常会提出“松”至什么程度才算到位,我平时的回答是:“松,就是保持自然状态下的舒适安逸,就如军训中立正后的稍息。”如此解释可能还不能解除拳友的疑惑,也只能取一条毛巾搓捏成一团,将毛巾放在平台上松开双手,看到成团的毛巾在渐渐松散开来,当松放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这就是自然放松的限度。太极拳的放松也就如此,保持自然舒适就是放松的限度,尚未达到全身的自然舒适状态,哪怕局部还有一丝一毫的牵强,是为“不及”;已感到全身处于自然舒适状态了,如欲再强加以“放松”,就反而失去了自然与舒适,变得牵强,是为“太过”。所谓练拳中“放松”就是自然而然,不牵强附会,感到全身舒坦就行,全身舒适才是练拳宗旨,何必钻入牛角尖而不知所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