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胸与拔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能含胸则背也能拔,能拔背则胸也能含;反之,胸放平则背即垂直,背垂直了则胸也宽平了。因为胸与背是一个整体的前后关系,前面的是胸,后面的是背,两者必然相连。含胸与膻中穴有关,膻中穴微微内涵的同时,整个胸腹部均呈内涵的态势,两肩与两胯也略有微微前扣之意。拔背与夹脊穴有关,夹脊穴微微后凸的同时,整个后背部均略呈缓缓开拔的态势。《太极拳十要》说:“含胸者,胸略内涵”“拔背者,气贴于背也”。含胸拔背是太极拳躯体运动的形态之一,并与立身中正、气沉丹田相配合,成为太极拳锻炼的主要身法要求。
在练拳过程中并非自始至终都要含胸拔背,根据太极拳运动规律和阴阳互变之理,含胸不是绝对的,含胸与平胸(宽胸)应相对而言,有含就有平;拔背也并非绝对,有拔也有直。锻炼中胸的含与平、背的拔与直,也就是太极拳阴阳虚实的变化。从技击角度说,太极拳内劲的蓄发讲究一身备五弓,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含胸拔背也是身弓的形成,加上两手臂和两腿脚的曲蓄,便是五弓俱备。身弓为五弓中蓄发的主弓,向上连接着两手臂之手弓,向下连接着两腿脚之腿弓,发劲时五弓俱发,胸背部便恢复平整,劲力由夹脊通过两膊直贯手指,这就是力由脊发。练拳时躯体动作是胸腹部的一含一平,背脊部的一拔一直,胸含则背拔,胸平则背直,胸背部含与平、拔与直的动作只是微微的,不能太过分,也不能没有,应掌握无过不及以达到自然即可。
胸腹的一平一含,还必须与手臂和腿脚的曲伸相互配合,手臂与腿脚的曲伸,应与手掌心劳宫穴和脚掌心涌泉穴的含放相配合。胸腹的中心为膻中穴,手掌的中心为劳宫穴,脚掌的中心为涌泉穴,胸、手、脚三个中心都应有相互一致的微含与微放动作。太极拳动作是全身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的立体式运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体现上下相随和内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当胸腹微含时,手掌心和脚掌心同时也有微含的感觉;当平胸松开时,手掌心和脚掌心同样也有平展松开的感觉。含胸必然会拔背,手心微含必然是手背微拔,脚心微含也必然是脚背微拔,有含必有拔。含就是收敛,胸心、手心、脚心三心齐含,气血便由表及里是合,表现为气贴于背并敛入脊骨。在练拳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身躯部位的动静,还应注意四肢各部位的动静,身躯之动必然会带动全身各部位。(www.daowen.com)
含胸拔背时配合吸气,有吞纳的意思,将精气纳入贴于背并敛入脊骨,自有滋养精髓及气血的功效。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应是有收有放、有开有合、有上有下,即称为提放、开合,既有内形变化,又有外形表现。内气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某一部位静止不动,因内气收敛,故有含胸拔背、气贴于背,因内气鼓荡,故有气沉丹田、气贯四梢,一收一鼓便是阴阳的不断变化。气敛入骨是收、是合、是蓄;气势鼓荡是放、是开、是发;一收一放,一开一合,一蓄一发,才符合太极拳阴阳虚实的互变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