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谱》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所谓根,一般指地下部分的根基,由胚根发育成主根,由主根的分枝生长出侧根;另有一种根是从茎叶上生出的,称为不定根。太极拳锻炼所指的根在脚下,两脚又分虚实,那么实脚是垂直支撑身体重量之根,称为主根,虚脚是斜向支撑身体重量之根,称为侧根。虚实即为阴阳,阴生阳,阳生阴,虚变实,实变虚,无论是阴与阳或虚与实都能互为其根。阴阳与虚实的变化不是单纯指两腿脚,而是泛指全身各部位,《太极拳谱》云:“虚实宜分得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脚下之根乃植于地下,而其他部位的虚实互变之根却不在地下,类似于树木之茎叶,即为不定之根。太极拳锻炼中处处有阴阳,处处分虚实,那么就是处处都有根的存在。阴生阳,阴为阳之根;阳生阴,阳为阴之根;虚变实,虚为实之根;实变虚,实为虚之根。从辩证关系来说,太极拳锻炼中的根不是固定不变的死根,而是能变化的活根,也称为灵根。
根,就是根基,也是根源,所谓“云出山根”,即山为云之根。根是事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有其根。如建造房屋先要打基础,基础就是房屋之根,而且房屋之根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砖,有混凝土,有桩。人不可无根,有根才能身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其根在脚下,也在心中;树不可无根,有根才使枝干强壮,所谓根深而叶茂,其根在地下,也在茎上;水不可无根,有根才有水源,所谓渊远而流长,其根在远方的高处,也在近处的海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有其深远的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黄土地和黄河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一个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尽管生活得再称心如意,到了晚年总会念念不忘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最后总是要叶落归根。根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任何事物都有根,文字也有字根与根词,音乐也有根音,没有根基的事物,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太极拳的脚下之根贵在变化,有变化其根就活,不变便成为僵死之根。植物之根生于地下,除了支撑地面上的植物体以外,还起着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等功能,同样太极拳脚下之根也起着支撑人体重量的作用,还让脚掌下的人气与泥地下的地气相合,并顺着地心引力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练拳时两腿脚的虚实变化与地心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着密切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腿脚的曲蓄松沉是受地心引力影响而变实,腿脚的伸展提起是受着地心反作用力影响而变虚。两腿脚的虚实变化除了与地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源头就是中根,从外形上讲腰腹便是两腿脚变换虚实的源头。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诀》云“变换虚实须留意”,那虚实的变化必须留意哪里呢?又云“刻刻留意在腰隙”,说明全身虚实变化的关键在于腰隙,而不是在两腿脚之间力的互动。腿脚的虚实只是全身虚实变化的一部分,《太极拳谱》又云:“虚实宜分得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两腰之隙就是丹田的位置,是全身各处虚实变化的根源,也是两腿脚虚实变化之根。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有一个中,有了中才能分清虚实,有中就会有阴阳,有中也就有了左右、上下、前后之分,中也就是变化的分界点。腰为人体及四肢运动的中轴,运动当“主宰于腰”,腰动属于外形动作,能带领腰转的是奇经八脉中的带脉,能驱动带脉的是丹田的内气,所以丹田才是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的关键。(www.daowen.com)
腿脚的虚实变化应由基本步法开始训练,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很重要,也称迈猫步,要求“迈步如猫行”,因为猫步的特点是既轻灵又稳健,就是锻炼两腿脚虚实变化的重要步骤。这种步法的练习完全靠丹田和意气的提放,与一些练拳者所说“后脚蹬,前脚弓”的凭腿脚之力的步法截然不同。太极拳锻炼是用意不用力,基本步法锻炼也如此,如果长期使用腿脚之力练拳定将产生弊端,老年人练太极拳伤膝盖等说法皆由此而起。
走架时身法和手法的运转又必须结合身根与手根的不断变化。凡是有阴阳和虚实变化的部位,其根也必然会有变化。以腿脚骨节来说,脚掌趾为末梢,脚踝为连梢的下关节,膝为中关节,胯为上关节,运动中这三节应互为其根。下蹲时必由松腰落胯而松沉至脚下,其根在胯;上提时必有脚掌而向上至腰胯,其根在脚掌,上提与下沉的变化又必须通过膝的中根来调节。以手臂的骨节来说,掌指为末梢,手腕为连梢的前关节,肘为中关节,肩为后关节,运动中同样是三节互为其根,手臂伸展时必由肩向前至手掌,其根在肩;曲蓄时必由手掌向后至肩,其根在手掌指,在曲与伸的变化中又必须通过中根肘的调节。以全身在运动中的起落来说,上提时是由下而上,其根在下;下沉时是由上而下,其根在上。对内气的开合与收放也如此,放开时是由里达表,其根在内;收合时是由表及里,其根在外。太极拳是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的运动,所谓“一动无有不动”,有动就有阴阳虚实的变化,在变化中阴阳虚实互为其根。拳谚云“拿住丹田练内功”,所以说丹田才是运动之根。道是有根却无根,说是无根却有根,全身处处都有根、也都无根,有根与无根是相对而言的,太极拳之根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