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意象与感知觉:了解其关系与区别

意象与感知觉:了解其关系与区别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象与感知觉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但是意象又不同于感知觉,意象可以脱离具体的客观事物而复现,感知觉却不能脱离客观事物。知觉与感觉统称为感知觉,感觉来自物质世界的某种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一种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便产生了感觉。

意象与感知觉:了解其关系与区别

意念在运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某种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意象也称心象和表象,即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每当人们对外界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后,某种事物的形象作为图示便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会重新浮现。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有了表象作为原始材料的基础就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在情感、思维和认识等心理因素作用下,经改造后进行新的组合,所以想象也就是表象到意象的运动过程。意象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它渗透着人类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的影像,这种影像可以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直接复现,也可以经过加工和改造后的再现,前者的直接复现称为记忆性意象,后者经加工改造后的再现称为创造性意象。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影像是意象的根本来源,所有这种意象是异态纷呈、变化无穷、纷纭复杂的,尽管如此,意象也绝不是无缘无故所能产生的。意象与感知觉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可以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但是意象又不同于感知觉,意象可以脱离具体的客观事物而复现,感知觉却不能脱离客观事物。

意象在太极拳锻炼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初练者是很少会有意象显现的,待动作较为熟练之后才有意象的产生。意象首先表现在走架时的攻防含义上,面前无人若有人,就需要有一个对手的影像在面前,这个虚拟的对手便是意象的直接复现。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直接复现,称为记忆性意象,比如平时老师在教拳时,为说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会让某学员做示范,或者在双人对练和推手时将人击出的影像,这些会成为自己练拳时的意象直接复现。意象经常会与感觉有所联系,待太极拳锻炼到一定程度,有些练拳者在追求全身松空时,会觉得全身的骨肉皮毛与内脏都在松开,称为骨肉松离的感觉。也有些练拳者当运动入神时,会觉得自己没有了躯体,而变成一股气流在晃动,或变成一个气团在一收一放,这称为气化感。也有在练拳时觉得自己变成了大海中的海水,在一高一低地涌动着,有时如海滩边一波又一波卷滚的汹浪,这称为涌浪感。另有将躯体化成风云、花草等状,此类感觉是将事物经过加工改造后的意象再现,称为创造性意象。太极拳锻炼中所映现的意象不可能千篇一律,同为一个模式,意象和感觉也是因人而异的,根据练拳者的认识程度和情感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意象和感觉也是异彩纷呈、各不相同。就走架和推手时的涌浪感来说,其映现的涌浪意象也会不同,单人走架时由于丹田内气的开合与横隔膜的提放,产生的涌浪感觉是大海深处块状的涌浪状态。在双人推手时由于内劲收放蓄发和腰腿前弓后坐,产生的感觉便似近海岸边的线状卷浪状态。意象显现就是意象力所形成的具体形象的显现,有人也称为意象的再造或意象的重建,练拳中的形象动作结合了神、意、气的运动,能提供直接和间接的意象关系,然后再造出感知觉的意象画面。单纯的意象出现称点象,两个以上意象并列出现称面象,意象之间有远近、大小、开合、奇正、虚实、动静等关系存在,因此就形成了一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动静相生、富有立体感的画面。

知觉与感觉统称为感知觉,感觉来自物质世界的某种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一种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便产生了感觉。感觉属于对事物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与知觉紧密结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事物通过思维的分析处理而被理解,也可以说是通过想象和感知并得到情感上的认可而被理解,这是形象感知后的升华,是情感激发后冷静的思考,才能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与感觉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知觉比感觉在理解程度上更为复杂、更为完整、更为真实,实践是知觉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知觉才得以完善和准确。知觉来自感觉,同时也可以来自对听觉和视觉器官的直接刺激,知而感之为知觉。《论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是认识,觉是感觉,知觉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门户,它渗透在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太极拳锻炼的各项要求除了练意、练体、练心、练气,同时也是在对感知觉的训练。所以练拳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在自己身上寻找某种感觉,如内气在体内运行的“气感”与动作招式中的“劲感”,还有在练拳中由某种意象所产生异彩纷呈的感觉。有了感觉才会忘掉自己,达到拳我两忘。(www.daowen.com)

知觉也是在练拳成熟的基础上获得,在独自对拳架演练中所训练的知觉,是如何去感知自身的动作正确与否。知与不知也是相对而言,有时自己感觉动作很正确,而在旁观者看来还有错误;也有起初觉得不错,后来就觉得不对。人们的知识与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也不同,知觉是否准确只有靠实践来证明。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有些被错误或歪曲了的感觉称为错觉,对虚幻或离奇的感觉称为幻觉,所以感觉有较多的随意性。在太极拳锻炼中需要寻求运动中的感觉,这种运动感觉应具有真实性和正确性,而不是一种“错觉”或“幻觉”。然后才能从正确的感觉再提升为知觉,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要获得四肢动作内涵的知觉,就首先要明白体用的要求;如欲获得内劲路线的走向知觉,就必须知道“力由脊发”的拳理及一化一打的虚实变化情况;如要获得内气鼓荡和气贯四梢的知觉,就必须知道全身经络阴阳的循环路线走向,以及内气松放和提合的规律。运动中从全身各部位阴阳虚实变化等情况中,所能感知到的各种信息和自身的感觉,这种自我的知觉为知己功夫。在双人对练或推手锻炼时,是通过双方手臂的接触,去感知对方的动向以获取各种信息,达到能知彼为目的是知人功夫。太极推手有“舍己从人”之说,能丢舍自己,才能随从他人,从人是为了去感知去了解,正确地获悉他人的内动信息,这是一种知人功夫,知己和知人都是知觉功夫。在杨氏拳谱中尤为重视练拳中的知觉运动,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能辨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本能;四肢能手舞足蹈,亦皆天然运动之本能。《固有分明法》说:“非乃武何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何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身,自能知人,欲先求知人,恐失于自己。”在《八门五步用功法》中又说:“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阶及神明矣!”说明无论是走架和推手,都应重视知觉运动,先求知己,后求知人,有知才有觉,然后进入懂劲阶段,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