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集中就是意念的专一,所谓拳意就要求在练拳时专心致志,防止杂念出现,因为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人脑的储存器内有众多的信息资源随时会跳出。意念或意识都是人类大脑的功能活动,意念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念与意识以及大脑的思维都属于人的心理活动。意念仅是属于思维活动中的理性认识阶段,而意识是属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段的全过程。思维是以感知为基础,但又往往会超越感知的界限,人的思维离不开社会,它是探索和发现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规律性,也是人类为积累知识的思考方法。意识是指人类所特有的心理反应的高级形式,唯有人类才能有个人自觉的意识活动,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实践需要,意识问题更引起了各阶层的重视。
太极拳是以意念为主导的武术健体运动,被称为大脑皮层体操,无论是外形肢体动作还是内形气血运行,都需要在意念及意识引导下产生对某一事物的意象,于是对自己的行为动态便有了某种感觉。练拳者的走架过程在头脑中显现某个动作形象的同时,还要对动作的概念、要领以及自身的各种感觉反复思考,并进行自我调节或修正。有了运动意念,还必须对动作的含义和来龙去脉有正确的认识,由意念上升为意识,然后会有某种运动具象在脑海中映现,这便是练拳的意象。有念、有识、有象、有感觉才成为太极拳锻炼的真正拳意。所以说太极拳的用意必然是意念、意识、意象的组合,单纯地说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意是毫无意义的,意念是太极拳锻炼的灵魂,对意念的认识和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对于练好太极拳起着关键作用。
太极拳锻炼讲究“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谱》云:“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势歌诀》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气。”心主血脉又主神志,神志是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动,即为神意或心意,所以“以心行气”便是“以意导气”。《十三势行功心解》又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这都说明了意念对太极拳锻炼是非常重要的。练拳不能没有意念,无论是外形的四肢动作或内形的气血运行,都必须有意念的引导,意念是太极拳运动的统帅,意念也是太极拳锻炼的灵魂。人不能没有灵魂,太极拳也同样不能没有灵魂,有了意念才能带领全身各部位运动,练拳没有意念的引导,即使身子再灵活、动作再柔软、姿势再优美,还是等于失去了灵魂。譬如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虽然写得井然有序,辞藻华丽而优雅,但是却没有灵魂。灵魂就是立意,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必须以意为先,文学创作或绘画都讲究立意,所谓“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www.daowen.com)
太极拳的用意,即是拳意,拳意也是太极拳锻炼的主要宗旨,是思想、行为、意念、思维、情绪、意志、精神等所组合的聚焦点。练拳可以不用力,但必须要有意,锻炼过程中首先对一招一式的动作中攻防含义的默念,严格遵照拳理拳法随时检验动作的正确性,并不断想象内劲和气血的运行情况,这都称为拳意。即使是随音乐而动的拳操活动,也不能说没有意,其意是用在音乐的节奏上,而不是用在拳理和拳法上,所以只能称为拳操。所谓的意必有所指,没有抽象的意,著名主持人骆新写的一本新书名叫《骆意不绝》,主题内容就是一个“意”字,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全是意,是人生之意、民族之意、社会之意、民众之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用于太极拳锻炼,这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就是练拳之意,太极拳将意气比喻为君王,将躯体和四肢的骨肉比喻为臣子,臣子应服从于君王,即躯体和四肢动作应服从于意气。对于意和气又必须要分清主次,《太极拳谱》有“心为令,气为旗”和“意气君来骨肉臣”之说。这里说的“心”即为意,意是大脑思维的功能活动,并非仅指心脏器官,但心脏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故人们习惯上总将头脑中思考的问题称为是“心里想的”。练拳时能发号施令的是意,摇旗呐喊的是气,具体行动的是躯体骨肉和四肢。意念为主,内气为次,有了意动才有气动,意之所至气亦至焉。动作的曲伸开合与呼吸升降在于意,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在于意,气沉丹田、气势鼓荡在于意,提裆合胯、气贯四梢在于意,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也在于意,所有动作均有意念带领而不是使力,故有“凡此皆是意”之说。《十三势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则滞,尚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太极拳无论是走架、推手、器械锻炼都必须以意念为先,所以说意念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锻炼过程中的意念是随着练拳的深入而变化,初学时的用意应主要集中在老师的示范动作和拳理及要领的讲解,对动作的模仿也必须用心在意。在模仿学练动作时,要求身腰及四肢动作的协调配合,步法和步形的正确,两手的动作方向、路线、高低部位及手形是否正确,都取决于用心在意。待动作较熟练并掌握手脚上下配合时,其意念应主要用在一招一式与一化一打的攻防技击上,因为技击才是拳架动作的具体内容,明白和掌握了拳中攻防的用意,才能使拳架动作正确无误。在拳架的外形动作练到成熟阶段,应由外形动作转向内形运动,此时对外形动作和攻防的意识应逐渐放淡,并将意念主要用在引领内气的运行方面,从局部逐渐引向全身,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再后待意气在体内运行达到顺遂和沉着,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到了气血周流全身及内气开合提放十分自然的阶段,对意念需逐渐淡化然后便进入到无意识状态,并达到无我无为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