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柔与刚,阴阳相济-修习心悟

柔与刚,阴阳相济-修习心悟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柔应该与刚相对,刚为阳,柔为阴,也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松与敛,柔与刚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才符合阴阳相济的道理。太极拳锻炼如果避开刚而只讲大松大柔,不符合太极拳的阴阳虚实之理。柔与刚必须要辩证地看待,刚也是柔,柔也是刚,没有刚就没有柔,没有柔也就没有刚,有即是无,无也是有,刚与柔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

柔与刚,阴阳相济-修习心悟

有些练拳者主张太极拳锻炼要大松大柔,松得彻底,柔到极点,丝毫不能用力,称一用力就不是太极拳了。这是对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和“全身放松”要求的片面理解。所谓“不用力”绝不是一点力也不用,不用的是拙力和僵劲,但必须要用先天自然之力,有生命就有运动,有运动就要用力,先天之力是与生俱来的,胎儿在娘胎里就开始有动称为胎动婴儿幼童的一举手和一抬腿,这都是先天自然之力。太极拳为动功,不仅手脚要动,腰胯躯体要动,内脏气血要动,骨节肌肉、眼神、舌齿、皮毛全身各处一动无有不动。动就是力的表现,这种用力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后天生成的,而是先天固有的,先天之力就是自然存在的。放松绝不是无限度地松散,柔软也不能无限制地柔软,单纯地强调松和柔不符合太极拳的阴阳之理。放松与收敛、柔软与刚强均是一对矛盾体,一松一敛,必须松中有敛,敛中有松,一刚一柔,必须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这类课题须从太极为阴阳之母中去研究和探讨。太极拳运动中的一切都可以用阴阳来解说,按事物对立和统一的唯物辩证观点去看待,有力与无力、放松与收敛、柔软与刚强,也就是一对矛盾中的两个方面,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一丝一毫也不能用力的话,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即使躺着翻个身也必须要用上力,有力与无力应相对而言,有就是无,无也是有,无中生有,有中现无。放松也应该有个极限,超过了极限就成了一盘散沙,过分的柔软就变成软体动物只能软坍在地上了。柔应该与刚相对,刚为阳,柔为阴,也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运动中应该具备松中有敛,敛中有松,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这都为太极阴阳之母的唯物辩证关系。凡是从内向外放松而开的为“由里达表”,属于阳;凡是从外向内收敛而合的为“由表及里”,属于阴。就内气而言,在放松而开的同时伴随着“气宜鼓荡”,在收敛而合的同时伴随着“气敛入骨”。对于松与敛,柔与刚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才符合阴阳相济的道理。《十三势行功心解》云:“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说明了太极拳不是柔拳更不是软拳,如果片面地讲究大松大柔,软若无骨,这就真的不是太极拳了。柔软是为了坚刚,坚刚中也藏着柔软,柔软是太极拳的锻炼手段,坚刚是锻炼的目的,先要摧僵化柔,然后才能积柔成刚。太极拳锻炼如果避开刚而只讲大松大柔,不符合太极拳的阴阳虚实之理。然而,坚刚是坚强有力而不是僵硬,柔软也不是疲软无力,太极拳内劲就是既软绵又沉甸的,犹如“棉裹铁”外表柔软,内里坚刚,柔中寓刚,柔软中藏着坚刚,坚刚里又含着柔软。从技击方面讲,化劲以柔为主,但柔中应有刚作为后盾;发劲以刚为主,但刚中应有柔作为变化。气势向内收敛时为吸为吞,则外现轻和此为柔;气势向外发放时为呼为吐,则内显静重此为刚。刚与柔就是一对矛盾,分而合,合而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刚时不可无柔,无柔则滞重不速;用柔时亦不可无刚,无刚则走化不灵,必须是刚中寓柔,柔中寓刚,才能称得上刚柔相济,“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

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造福万物,而永不与万物争斗,看似柔弱却能包容天下。《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却仅仅只有2.5%左右,淡水资源已严重缺乏。水与道也是很有缘的,到过都江堰的人就更能理解水与道的关系。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又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是道,道是水,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李冰父子运用了道法自然的因势利导原理,采用了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建设措施治理了岷江的水患。太极拳为道,讲究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练拳时动作如若行云流水,但内在的感觉却似涌浪,气血的流动恰如潮水般时起时落,内劲的练成靠的是滴水穿石般的毅力,日复一日地磨练。

拳道与水道为一统,水是柔性的也是刚性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带给人莫大好处,也会带给人极大的灾害。太极拳的柔软如水,太极拳的刚猛也似水,水有刚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不能只见其柔而不见其刚,也不可只见其刚而不见其柔。太湖的水既平静又温柔,海宁钱塘江之浪潮既壮观又凶猛,海水温和时只是轻轻地涌动,海水咆哮时就非常可怕。太极拳讲究阴阳互变,在变化中得以和谐。水也如此,平静中暗藏着汹涌,汹涌中也孕育着平静;将太极拳当作戏水,有温柔平静也必然有汹涌澎湃,不可偏颇。拳,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水,也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柔与刚必须要辩证地看待,刚也是柔,柔也是刚,没有刚就没有柔,没有柔也就没有刚,有即是无,无也是有,刚与柔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水是道,拳是道,拳与水也有相通之处,在练拳中经常会将自己变成水,无论是拳还是水都要讲究道法自然。(www.daowen.com)

主张“大松大柔”,虽不能说完全错误,至少是不符合太极拳的阴阳之理。对松与敛、刚与柔的解读,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是一门具有很深奥学问的技艺,习练者应通过实践,真正理解拳意,从意境上理解太极拳的奥义,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人的主张或某一本拳书的记载,这些都只能代表个人的理解和认知,都是有限的。真理是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正确认识太极拳的阴阳和虚实互变原理。适宜的拳架应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至于松柔到什么程度才为标准就很难说明,总之就是只要全身各部位达到自然状态,舒坦安逸就好。太极拳之阴阳互动是为道,就应符合“道法自然”的要求。自然状态好比一条毛巾,先捏成一团后再松放在平面上,让它自然地松开,能松多少就算多少,练拳时的放松就应如此,不必去刻意强求。“大松大柔”的提法,走向了松与柔的极端,并不符合太极拳阴阳互变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