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是看似容易学时难,很多拳友在尚未练拳时总认为这样慢条斯理的太极拳老人、小孩都会,对青壮年来说岂非太简单?然而当你一旦开始学练,就会感到太极拳并不简单。太极拳汇集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要完全了解和精通它确实不容易。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太极拳动作要求全身上下内外协调一致,初学时必然是照顾了手就顾不了脚,就成了手动脚不动;照顾了脚就忘掉了身,就成了脚动腰不动。手、脚、腰不能协调配合,外形动作与内形相配合就更难做到了。初学时的动作总是顾此失彼,即使是锻炼到一定程度,要真正做到“周身成一家”和“一动无有不动”,也是相当难。难、长、繁、慢和整体性,这是太极拳锻炼的特性,同时也增添了锻炼的难度。那么,如何做到全身上下内外一动无有不动呢?
难与易、长与短、大与小、高与低、前与后、繁与简、慢与快、整体与局部都不是绝对的,两者都是相对而言,难易之辨,关键是用心在意。我的一个朋友对古今文化造诣深厚,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颇有见解,对股市行情的技术分析也不逊于专业分析师,但就是对学练太极拳感到非常困难,责怪自己太笨了。其实他很聪明,这不是笨而是心不在焉。也有不少拳友在练拳初期感到并不难,因为是从简易练起,只要能专心学拳、用心揣摩,一招一式细心领会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也有人认为太极拳学会容易学好难,学精更难,越练到后期感到难度越大,这是从简到繁的正常过程。练太极拳真正难是难在更上一层楼或跨越一个新的台阶,这时能感觉到越练越难,恰好说明自己的拳艺有了增长和进步,太极拳理念进入深层阶段。
一切事情学会和入门不难,若要登堂入室却非一日之功,比如照相摄影,学会只需花上半天的时间就够了,若要学好学精成为一名摄影艺术者,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其他技艺皆同此理。再如学拉二胡,只要手指灵活把持部位准确,就能拉出音符的基调,人称“讨饭胡琴一黄昏”就是说花上一个黄昏的时间就会拉音符了,但要拉好就非常困难。对一位优秀的戏剧演员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太极拳锻炼也同样如此,学会一套拳架动作并不难,只要坚持3个月就能学会,但再花3年恐怕也学不精,有些人将一辈子都用在学练和钻研上,还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从基础阶段进入懂劲阶段,从懂劲阶段进入神明阶段,必然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瓶颈期,跨越一个又一个台阶,就像要突破有人严密把守的关卡那样,感觉困难重重难以通过。如果能解决瓶颈冲破这一关卡,将会产生一次飞跃。有时,为了突破某一关卡会苦思冥想,却因始终不能解开那个谜团而感到困惑。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太极拳既难又繁,还将太极拳称为“太难拳”,如果就此灰心放弃,那就始终存有这一空白不得解决而停滞不前,此时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真为其叹惜!这时候,更要继续努力绝不放弃,自然会水到渠成,面前的难题便迎刃而解。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难易相成,就是指“难”和“易”两者相伴而构成,“难”和“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道家思想是“有为有所不为,无为无所不为”。“有”与“无”两者相伴而生,这与太极拳的“难”和“易”有相通之处,做事或为学总是有难有易,必须以唯物辩证的科学头脑对待难和易。俗语有“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在能用心和肯下工夫的人面前是没有困难的。由此可见难和易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有难必有易,有易必有难。(www.daowen.com)
记得从前在中学课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古代西蜀偏僻处,至南海有几千里的路程,一富一贫两位僧人欲往南海拜佛,富僧想备舟南下,却因困难而未达成,只得放弃。数年后,贫僧却徒步自南海拜佛返回,富僧听闻自感惭愧!这不是贫与富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志者事竟成。课文是这样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正说明了难和易的辩证关系,人有志弱和志强之分,对志弱者来说做任何事都是困难重重,困难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被压得透不过气,只能遇难而退躺下不干,那就只能永远生活在平凡之中。在志强者身上就见不到“困难”二字,越是困难就越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越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越能获得成功的乐趣,头脑聪慧做事认真的人,能够知难而上,从困难中去寻求快乐,不断进步。
学练太极拳说容易也并不容易,说困难也并不困难,只要用心在意,具备信心、决心、恒心,能坚持不懈地锻炼并钻研,就会化难为易,即使不能功成名就,也必然会受益匪浅。运用科学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太极拳锻炼中的难和易,正确和全面地理解锻炼过程中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道理,寻求突破困难的钥匙,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灵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终究能够豁然贯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